其次,促銷永遠都是短期的。硬件產品的滲透是靠數(shù)款產品更新迭代實現(xiàn)的。一旦把時間拉長,短期割肉式的補貼效果,就會把燙平。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只有好產品和好體驗,能贏得用戶。
2018年,百度決心進入音箱領域,以低價破局,是值得稱道的。但補貼本身,難以持久。硬件產品的設計,還需要落到基本的價值和體驗上。
5、開發(fā)機制:快跑的兔子 VS 慢走的烏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很有誤導性。因為它只是凝練的一句話,實際背后的兩大關鍵因素,經常被人忽視,那就是速度代價和速度相對性。
獵豹2年做出5款機器人,速度是相當快,但結果呢?產品方向多有錯誤。這樣的速度,值的嗎?
蘋果做HomePod,聲學研發(fā)6年,產品發(fā)售節(jié)點從17年拖延到18年初,真是慢埃但結果呢?產品發(fā)售,立馬就讓用戶認可了HomePod的音質。
我們說互聯(lián)網思維產品快速迭代,說硬件產品慎重決策;背后遵循的底層原則是一致的:
任何快都要以結果為最終目的;
追求相對的快,不求絕對的快;
互聯(lián)網領域,小步快跑是常用模式。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打車。最開始APP的雛形,是8萬元從外包公司購買的,體驗非常蹩腳。但在那個打車軟件興起的時代,戰(zhàn)機轉瞬,不可能說等APP開發(fā)到完美,再推向市場?。∫欢ㄊ菨M足了用戶的核心需求,就立馬推向市場,去搶占用戶。后續(xù)的演進中,不斷更新迭代,把體驗做上去。
在滴滴這個案例中,速度快的代價是很小的,哪怕一個按鈕做錯了,下一版立馬修復就行;但速度慢,卻是不能容忍,有可能失去市場,有可能整盤失?。?/p>
而在硬件制造領域,一味求快,把不確定性留到上市后,風險和代價都是非常高的。如果上市后,發(fā)現(xiàn)產品造型錯了、性能不及預期、成本過高,再做修改,幾無可能!整個產品調整的周期不是以天為單位,而是以月和年為單位。這也是為什么,硬件產品的迭代周期,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是兩年一次。
在核心性能的打磨上,寧可等,也不能急。
在2016年9月,Gopro為了阻止大疆日益增長的用戶版圖,推出了Gopro Karma無人機;如臨大敵的大疆,為了阻擊Gopro,也在同月對外發(fā)布了Mavic Pro。雙方的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但在產品發(fā)售時間點上,兩者卻是表現(xiàn)出了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Gopro Karma在10 月23日立馬開售??上У氖牵谶@個時間點上,Gopro的無人機,性能是不穩(wěn)定的。開售僅兩周,不少用戶反映無人機在飛行時會突然斷電墜毀,倉皇之下,Gopro立刻宣布把產品全部召回。相反,大疆雖然在9月發(fā)布了Mavic pro,但因一些設計工藝和量產問題,整個16年基本只是預定;產品體驗不達標,寧肯等,也不開售!Mavic Pro一直到2017年初,才實現(xiàn)穩(wěn)定發(fā)貨,并成為了17年消費無人機領域,當之無愧的爆款旗艦。
在速度的追求和克制方面,Gopro和大疆,表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不禁讓人唏噓深思。
速度和效率,是所有企業(yè)都公認追求的。我們不能看到快的表象,忽視它背后的原則和條件。
從互聯(lián)網到AI硬件,如上四個方面的思維差異,都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心懷夢想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重劍無鋒,好產品需要時間的檢驗。
泡沫,浮浮沉沉;而時光,不曾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