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在 2016 年初大熱,下半年又降溫,2017 年又回溫,但決定它未來走勢的關鍵性時刻是 2018 年。
這里邊的彎彎繞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來干貨講解一下虛擬現實這支概念股。
在2014 年,谷歌推出廉價 VR 解決方案 Cardbox,國內諸多廠商迅速復制且獲益良多(例如暴風影音推出暴風魔鏡),但由于技術不成熟,熱度迅速退減。
市場研究公司 Super Data 曾在去年 6 月份預計,2016 年的全球 VR 用戶會達到 5580 萬人,VR 設備出貨量為 3890 萬部,收入為 51 億美元。
但這種增長并沒有出現,據 Super Data 的數據顯示,去年 VR 行業(yè)的設備出貨量僅為 630 萬部,創(chuàng)收 18 億美元。這一巨大落差不禁讓人們對 VR/AR 的前景產生了懷疑。
而在資本市場,投資者在注意到 VR 硬件初創(chuàng)公司的風險后也趨于冷靜,開始更加謹慎地對待 VR 硬件投資。
盡管 2016 年 VR/AR 領域的投資數額高達 1.8 億美金,比 2015 年增長了 140%,但是別忘了, Magic Leap、Next VR等幾家明星企業(yè)融資就貢獻了很大一部分的投資額。
是什么原因導致 VR 行業(yè)在短短的一年就經歷了從狂熱到降溫?
很多行業(yè)都會出現這種情況。行業(yè)初期會出現快速的增長,但是不久之后,市場作出判斷:到底是泡沫,還是真正的繁榮。
用戶體驗決定一切。 市面上很多(特別是國內)的 VR 設備給消費者很糟糕的用戶體驗,大量的 VR 盒子充斥著市場(這種 VR 盒子甚至都沒辦法稱作 VR 頭戴設備)。失敗的用戶體驗一方面導致消費者對 VR 市場的信心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投資者在投資硬件時變得更加謹慎。
很多初創(chuàng)公司都受到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