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那些持續(xù)試錯的產品和曾經走過的彎路致敬
上面提到的三款新品仍處于推廣早期,市場接受程度和購買意愿還是未知數,生死未卜、有待驗證。縱觀工業(yè)自動化發(fā)展的漫長歷史,勇于試錯的產品比比皆是。為了做好工業(yè)物聯網平臺的100種死法預測分析,我們不妨來觀摩一下“先烈”們的正(cuo)確(wu)示范。
這里我們先對工業(yè)產品的“慘淡收場”做出一個定義,工業(yè)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在10年以上,如果某款產品不足10年就已退市,被制造商斃掉,就可認為未被市場接受,該款產品成為“先烈”。
此處,我選擇當下風頭正勁的網紅羅克韋爾作為參考對象,來看看它曾創(chuàng)造的“先烈”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款名為Motion Analyzer的傳動分析軟件,話說10年前,它是一款非常前瞻的應用選型設計工具,并在步入6.0版本后引入數字化仿真技術。

這個數字式仿真功能,基于SolidWorks中已經構建好的機械傳動模型,幫助用戶自動選型,計算出所需的驅動和電機,并在虛擬環(huán)境中實現可視化動作仿真。用戶可以在沒有機械實體原型機的情況下,驗證和優(yōu)化系統(tǒng)設計的可靠性,從而降低測試成本,縮短上市時間。原本預計這款當年的“Digital Twin”產品會受到市場的大力追捧、訂單蜂擁而至,實際結果卻是用戶并不買賬,最終在新版本升級時忍痛“雪藏”。
現在我們分析死因。10年以前,這樣的數字化仿真概念實在太過時髦。一方面,那個時候大部分用戶的機械設計還停留在計算機輔助制圖的階段,使用這樣的虛擬仿真設計,機械工程師們要先學會3D建模,輸入一堆零件參數,包括:密度、摩擦系數、阻尼…增加復雜度不說,反而大大延長了設計和制造時間。
另一方面,這款產品對于羅克韋爾自身的商務和技術團隊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如何把這種新技術、新產品給客戶說明白?如何從整體擁有成本的角度,幫助客戶核算產品的經濟性?如何使用這款產品解決不同客戶的切實需求?…如此種種,從軟件的使用量就已看到結局。由于新技術極為考驗產品管理團隊的市場教育的能力,人的因素這次超越了技術和產品,在“死因”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作為一家突出創(chuàng)新性的公司,羅克韋爾怎能沒有走過“彎路”。15年前的2002年,羅克韋爾雄心勃勃的推出了一套針對流程行業(yè)的過程控制系統(tǒng)ProcessLogix,它是一個全集成模塊化的智能聯網監(jiān)控系統(tǒng),提供健全可靠的分布式控制。

與如今將智能設備接入IIoT云平臺的潮流類似,從1999年開始,過程控制和離散控制會彼此融合的潮流大熱,不少意見領袖通過各種渠道和文章探討了這種趨勢。

當時大家設想的狀態(tài)是,過程控制系統(tǒng)DCS和離散控制器PLC殊途同歸,最終在工廠內部利用單一的控制平臺完成批處理、過程、安全、驅動和運動控制等多種任務。這種趨勢作為曾經的“風口”得到了廣泛認可,工業(yè)自動化領域的權威雜志《控制(Control)》在2001年更是使用長篇封面文章對其進行深度探討。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ProcessLogix雖然在早期階段有些典型應用,但市場局面始終難以打開,無以為繼。現在回看,ProcessLogix當年的應用案例確實可圈可點:
羅克韋爾通過系統(tǒng)集成商深圳達實自動化工程公司與柳州鋼鐵廠合作,使用ProcessLogix對新的熱風爐實現自動化控制。之所以選擇ProcessLogix系統(tǒng),主要是因為該系統(tǒng)能與柳鋼的新材料負載控制系統(tǒng)相互兼容,兩個系統(tǒng)之間可以實現無縫通信。
大連西咀熱力有限公司在2005年的新建工程是ProcessLogix分布式控制系統(tǒng)在電廠的首次應用。通過機組的長時間運行考驗和多臺機組的應用表明,ProcessLogix完全能滿足火力發(fā)電機組運行的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