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獸歷險記》已經完成的場景圖
最終,暴雪不得不取消了這個已經開發(fā)完成的項目——被打入冷宮的游戲的主角叫做薩爾(Thrall),而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艾澤拉斯(Azeroth)。不過在之后的《魔獸爭霸3:混亂之治》(Warcraft III: Reign of Chaos)乃至更遲的《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中,這些一度被拋棄的素材被發(fā)揚光大。
2002年發(fā)布的這款游戲將 RPG 和 RTS 元素結合起來,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面世一個月其銷量就超過100萬份。而就在一年之前的 ECTS(European Computer Trade Show)上,暴雪公布了自己的 MMORPG 游戲《魔獸世界》。

推出十多年來,《魔獸世界》曾經創(chuàng)造了無數記錄
2004年,《魔獸世界》正式面世。
到了2008年,這款游戲的玩家數量已經超過1000萬,其后2年,在《巫妖王之怒》(Wrath of the Lich King)的推動下,《魔獸世界》的用戶數量達到震古爍今的1200萬,自此之后,暴雪的這款游戲就陷入了衰退期。
到了2015年6月底,玩家數量已經下滑到了550萬,而這也成了這款誕生超過10年的游戲的最低谷。而自此開始,暴雪亦不再公布《魔獸世界》的玩家數量。
就如同 DC 和漫威的漫畫一般,自22年前第一款《魔獸爭霸》游戲誕生以來,暴雪在繼承、豐富傳統奇幻文化基礎上產生的陣營、角色、故事設定構筑成了一個完善而宏大的“魔獸宇宙”(Warcraft® universe);而現在暴雪官方對故事的補充和完善,卻像“把美國隊長刻畫為九頭蛇臥底”一樣,成為讓擁躉反感的行為。
所幸這個關于魔獸的故事的影響力早已經不局限于游戲世界之中,好萊塢的資本家們早就對這個讓暴雪賺得盆滿缽滿的故事垂涎三尺。
“傳奇”制造傳奇
傳奇電影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托馬斯·圖爾,是《魔獸》制作史上另一個關鍵角色。
1992年,托馬斯·圖爾(Thomas Tull)大學畢業(yè),之后開起了自助洗衣連鎖店,隨后進入私募基金并且大獲成功,2003年,在與米高梅的一位高層在聊天時聽到后者抱怨電影產業(yè)中存在的財務危機時,這個從小就嗜好電影每天會看兩三盤錄像帶并以《大白鯊》、《第三類接觸》為最愛的資本家決定投身其中。
隨后,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募得了大約5億美元,在2004年創(chuàng)辦了傳奇電影公司,并在2005年跟華納達成在7年時間內完成25部(隨后增加為40部)電影的共同制作和共同融資協議,雙方各自承擔50%的制作預算,傳奇同時還要向華納支付大約10%的發(fā)行費用。

圖爾一度是好萊塢最有權勢的人物
2006年,對傳奇來說是糟糕的一年。票房表現平平的《超人歸來》(Superman Returns)之后,傳奇制作的兩部電影《水中女妖》(Lady in the Water)和《別惹螞蟻》(The Ant Bully)也連續(xù)遭遇票房失敗。在最緊迫的時候,華納公司COO 阿蘭·霍恩(Alan Hor)在《水中女妖》這部電影陷入口碑票房泥潭的時候要求圖爾到他辦公室討論“兩家公司未來是否還要繼續(xù)合作”。
這時,編劇兼導演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找到了圖爾并向后者極力推薦《300》(《斯巴達300勇士》)。在最初根本沒有其他制片商愿意接手這部由風格鮮明的漫畫改編的作品,而身為原著擁躉的圖爾此時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圖爾這一次的冒險成績還不錯,這部制作成本僅有6500萬美元的 R 級片在2007年最終獲得了4.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知名漫畫IP《守望者》(Watchmen)也曾給傳奇帶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
早在1986年《守望者》漫畫的版權就被制片人勞倫斯·戈登(Lawrence Gordon)和喬·西佛(Joel Silver)買走,到了20世紀福克斯手中,但1991年??怂棺罱K放棄了這個項目,《守望者》輾轉來到華納。然而,由于西佛和吉列姆二人能籌集到的預算僅有2500萬美元,距離1億美元的成本預算空缺太大,最終華納也退出了這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