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是的,微信改變了我過去的設(shè)計理念。在硅谷,人們做產(chǎn)品一定要讓人驚艷(impress each other),他們有時候會脫離用戶需求,做出只在硅谷受歡迎的產(chǎn)品,錢燒完之后很快死掉。但他們的確做了一些很酷的app。
但是,在中國,至少在微信,我們是從實用的角度,或者依據(jù)價值觀來做設(shè)計的。比如,我們的一個價值觀是收信人比發(fā)信人有更高的優(yōu)先級。在 WhatsApp,有一個功能是收信人查看信息后,會有一個“已讀”的標記,但微信是沒有的。在美國辦公室,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會討論這個功能,“為什么不加上這個功能?所有人都喜歡它,這是個很棒的功能。你們在想什么呢?”但現(xiàn)在來看,微信的決定挺好的,我更喜歡這種方式。“已讀”對發(fā)信人是挺好的,但對收信人就太不友好了。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事。
每個產(chǎn)品都做成一樣當然是沒有必要的,但是遵循一定的原則來確定什么是有價值的,并把它持續(xù)下去很重要。
P:你會經(jīng)常和廣州的同事在產(chǎn)品設(shè)計上爭吵嗎?
D:有時我們會達成一致,有時也會有不同的想法。雖然我們有規(guī)則或者說原則,但我還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我們會有激烈的討論。
P:他們經(jīng)常會接受你的想法嗎?
D:不,幾乎不會,哈哈。我來自美國,使用過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產(chǎn)品,一些我認為很顯而易見(obvious)的東西,實際上在中國并不是這樣。
P:你能舉一些例子嗎?
D:比如,我之前曾為Mac版微信、網(wǎng)頁版微信爭論過,每次登錄你都需要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確認,美國從來都不是這樣。就像我媽到家后,可以直接打開Facebook和我聊天,不用再次登錄。對我來說,這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你為什么要讓它的體驗變糟呢?但其實,這是更好了,在很多時候,我都更喜歡微信這樣的處理方式。
P:你為什么覺得這樣更好?
D:因為這個例子中,微信更深層的價值觀是保護隱私,讓用戶有安全感。在我來中國來之前,我和女朋友分手了。我是和她分手后才決定中國的,不是因為要來中國才決定分手(笑)。和女朋友分手后,我們還住在同一個公寓里,分手后,我去了酒吧,和其他的女孩子聊天。有一次,我都忘了自己在Facebook上聊了什么,但我的iPad在公寓里一直“叮叮叮叮……”,而我的前女友就在家里。所以,你可以想象……微信肯定不會這樣,因為你需要在手機上確認才能登錄。
當然,F(xiàn)acebook的做法很方便,我可以在工作的電腦上跟你聊天,回到家后直接用iPad接著聊,而且不同的設(shè)備間可以同步聊天記錄。但是做產(chǎn)品就意味著要做出取舍,你不能把所有的價值觀都同等對待。
P:有沒有什么中國的 app 是你無法理解或不喜歡的?
D:我看下我的手機,比如這個,點點蟲,我不知道阿里巴巴為什么要做這個。
另外,我喜歡支付寶,但很搞笑的是,他們的“朋友”標簽簡直和微信的朋友圈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他們改了顏色。這是我不理解的,因為支付寶是如此優(yōu)秀的一個產(chǎn)品,他們的支付做得非常好,比如在7-11便利店,我不用加好友,就可以直接付款。我不知道微信和支付寶誰更早意識到這一點,但一開始,用微信付款給別人是必須添加好友的,現(xiàn)在我們改進了,直接用“收付款”就可以。
說回支付寶,在7-11中,如果你遇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人,可以給他發(fā)紅包,加好友等這些社交的事情。有這樣的需求,就可以添加社交的需求。而我認為支付寶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應該想的是,“忘掉微信,我們是一個支付應用,現(xiàn)在需要添加社交的功能,我們來看看該怎么做吧”,而不應該是“讓我們把微信放到支付寶里吧”。因為有很大可能微信在某些方面做得也不好,但支付寶不會發(fā)現(xiàn),他們甚至根本就沒有想過,只是“他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吧”。

支付寶的“朋友” VS 微信
我覺得支付寶的“生活圈”很有意思,但好像沒有很多人用它。你可以看附近的人在做什么,這是個很酷的點子。
P:你覺得微信應該怎么商業(yè)化?
D:我覺得微信現(xiàn)在做得不錯。很多中國公司可能在商業(yè)化上太過了,但微信就很謹慎。每天,我都會收到招商銀行的短信,但我從來都不會去看,有一次我甚至收到了留學的廣告,他們不僅想讓我移民,還問我“您是否也有一個美國夢?”。我發(fā)在了微博上。但是在微信上,他們(服務(wù)號)每個月就只能發(f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