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DC圈12月31日報道:一個數字世界的大門正徐徐開啟,大數據成為時代之光,無處不在。
數據隨著技術進步不斷地積累、繁殖,數據加工處理能力也以幾何級速度暴增,營銷和管理是否可藉此變得更加簡單和精準?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基于中國大數據的管理學術研究日益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日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數據驅動管理決策研究中心舉辦“基于中國大數據的市場洞察和管理啟示”國際研討會,邀請經濟學、金融學、信息管理系統、新聞傳播、市場營銷、運營管理和統計等領域從事前沿研究的學者,分享基于中國大數據的市場洞察、管理實踐啟示以及研究方法,會議同時邀請大數據相關產業(yè)的企業(yè)高管共同探討中國大數據應用的現狀、趨勢和前沿問題,以及大數據產學研用國際合作的方式與前景。
告別泡沫,走向真正的大數據科學研究
媒體消費行為與商品消費行為是無縫銜接的,媒體大數據的挖掘跟市場營銷管理決策緊密關聯在一起——消費由消費者接觸媒體后產生,并通過媒體實現,消費后會把評論和感受反饋到媒體上。
當今社會,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我是新聞學教師,新聞學院傳統上教授的是文科內容,曾經有同學就因為不想學數學才考進新聞學院。然而現在,要想學好新聞,必須數學好。為什么這么說?今天我想談一下大數據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首先,什么是傳播學?營銷跟傳播關系特別緊密,均涉及怎樣把事情或信息傳出去的過程。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提出傳播學的“5W”模型,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要素,即:誰(Who),說了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說(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以前,新聞傳播學比較忽視數據,通常采取“傳者中心”模式,希望控制和影響傳播過程和效果,發(fā)布內容和渠道都由從業(yè)者決定?,F在,傳播業(yè)面臨劇變,從“5W”中就可看出——傳播者從少數精英變成萬眾;媒體從傳統紙媒轉變?yōu)榫W絡,從大眾媒體到社會化媒體;內容原來是有限供給、定時生產,現在是無限豐富,24小時供應;受眾從被動接收信息到主動參與、從分散獨立到組織互聯;效果從難以評估到可以評估。
數據顯示,今年9月新浪微博日均活躍用戶數達到1億,每天發(fā)布的文章和照片是海量的數據;微信已成為的移動社交平臺,有6.5億的月活躍量,有超過1000萬的微信公眾號,這背后代表的是社會的“脈動”。媒體的運營方式由此發(fā)生變化,以前是專業(yè)化生產,現在有兩種,一是UGC(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另一種是AGC(自發(fā)生成內容),基于某一特定算法自動生成內容。營銷過程中也必須洞察這些變化,知曉客戶的變化和組成。
在媒體行業(yè),有文字數據、文本數據、關系數據、時間數據、空間分析數據,有音視頻的數據,有用戶屬性、行為和關系的數據等等,最早的大數據是收視率,一個企業(yè)要投放廣告給電視,首先會考慮收視率。收視率怎么測量?最早是通過人工記錄收集,但即使上海只有一千戶人家,每隔15秒記錄一次,產生的數據也有近600萬條,這個數量級已沒法用人工處理,后來就通過測量儀測量記錄了。
2010年電視基本數字化以后,收視率測量更加精準。今天,我們可以用收視率大數據做很多分析,比如時間序列的分析,可以觀察到一個家庭的ID、個人的ID、時間碼和觀看頻道等,時間碼可以追蹤觀眾行為變遷的軌跡,電視臺可以據此編排節(jié)目,廣告商和企業(yè)可以依此決定購買那個時段投放廣告。
在海量數據面前,新聞傳播學開始運用信息化的方法、專門的計算和分析工具,研究人類傳播行為及其背后的模式法則,形成數據新聞和計算廣告等學科,集傳播理論、編程、統計建模和計算思維于一體。自此,已很難分清文理科的界限。
新聞傳播學中的大數據,首先體現在數據新聞和可視化新聞上。美國媒體上曾刊登了一張類似股市K線圖的圖表,它代表的是一年中不同時期一千萬美國人分手的比率,背后的數據來源于Facebook(臉書)上的個人頁面,形成了一個可視化的圖表,人們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人在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前后和夏季時提分手,愚人節(jié)時卻很少分手。
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呈現可視化的作品,背后都是數據挖掘工作。英國的《衛(wèi)報》、BBC、美國《紐約時報》、CBS等都在出產數據化作品,從嘗試變成常規(guī)做法,從簡單信息圖變成可交互的專題甚至是游戲。在產品營銷過程中,企業(yè)和廣告商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多應用可視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