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數據交易平臺“數據堂”是第一類數據交易的樣板,大家可具體到這個網站感受一下。這類數據在交易過程中的搜尋成本相對較低,通過傳統(tǒng)的檢索技術就能快速撮合數據買賣雙方,但如何降低出售方夸大數據價值、以次充好的風險成本?有一個具啟發(fā)性的思路就是,數據交易中心可借鑒手機應用商店做法,設計激勵政策將數據供給方的角色從“出售者”轉變?yōu)?ldquo;數據長期運營者”——鼓勵供給方不斷維護、升級所提供的數據,比如勘誤、定期更新數據(類似應用商店中的版本管理),激勵手段舉例如給予活躍維護數據的供給方的數據產品提供在平臺上更多的曝光、平臺扣起部分收入根據購買者售后投訴情況做備用賠付金等。從此以往,數據需求方不再是花錢“購買數據”而是“訂閱數據”,從而不僅能減少提供方以次充好撈一票就走的行為,也更能體現交易對象是數據服務的本質。
實際上第一類數據的交易中還存在另外一個交易風險成本,那就是如何保證,數據購買方獲得數據以后,不會私下把數據重復賣給其他需求方?這個風險不解決,勢必在大范圍數據交易中,降低了數據供給方對于數據收益的預期,從而不得不提升數據售價,又反過來迫使購買方通過私下倒賣的方式降低自身購買成本,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作為一個一般性思路,數據交易市場需要通過規(guī)則與技術手段提升購買方的違規(guī)成本。如嚴格的準入與會員等級特權制度,促使購買方珍惜自身交易資格避免違規(guī),另外技術手段上,可在數據中加入用于識別的隨機信息,可輕易追查出私下倒賣的會員。
而數據交易中的第二類數據,是形成了“四方問題”閉環(huán)的明細用戶特征與行為數據,這類數據的特點是由于涉及到個體用戶的行為與興趣,蘊含著巨大的商業(yè)價值(下文稱作“第二類數據”)——如此前在在線廣告數據交易中提及的用戶標簽數據。這類數據交易前應把PII信息(個人身份可辨識信息)去除,但用于找出這個用戶的虛擬用戶身份標識是不能被去除的,否則哪怕數據再有內涵,無法定位到用戶并轉變?yōu)闋I銷與洞察,這類數據都是難有有武之地的,但保留用戶身份標識又涉及到了隱私保護的問題。正是由于對于隱私保護的憂心忡忡,第二類數據的交易難度與成本都非常的高,而如何促成這類交易,則是數據交易市場的核心任務。
無論是個人征信、在線廣告定向、大數據精準營銷都與能細分到個人的第二類數據密切相關,同時在線廣告業(yè)的實踐證明,這類數據雖然涉及隱私問題,但并不是不可交易的,需要的是一套隱私保護與管理機制。同時本文認為,第二類數據交易也將會是未來數據交易的核心內容,而交易過程的隱私保護與管理機制同時將會是數據交易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關于第二類數據交易的隱私保護本文有一個核心觀點:最佳的隱私保護方法不是試圖隔離用戶的知曉,而是讓用戶這個數據當事人能參與其中,甚至獲取部分數據交易的收益。例如,對于允許自身數據被制作為興趣標簽的用戶,在精準推薦中能獲得商家更好的折扣。
問題二:誰參加數據交易?
現在業(yè)內每當在新掛牌的數據交易所會員名單中,發(fā)現赫赫有名的互聯(lián)網巨頭時都會興奮莫名,仿佛數據交易即將會因為這些數據資產寡頭的到來而即將被激活一樣。但數據交易市場作為一個雙邊平臺,其興起的根本要素在于具備足夠數量的活躍供給和需求方,除了巨頭以外,我們還要關心一下長尾數據。
所謂的長尾數據,就是散落在不同所有者上的零散數據,每個所有者擁有的數據量不會特別大,因此不足以激勵他們想辦法變現數據。而數據交易中心,則作為一個平臺能夠提供便捷的數據變現能力,需要吸引到長尾數據供給方的到來,并提供平臺能力幫助中小數據供給方變現手中的數據。
大數據交易的價值,還應該體現在交易的多樣性上,如何吸引長尾數據的到來,是數據交易市場的另外一個關鍵任務。
問題三:如何對數據進行定價?
本問題實際上是希望回答,數據交易中如何降低討價還價的高昂成本。即針對數據,我們應該如何去定價,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而對于數據定價,第一類數據和第二類數據是有較大區(qū)別的。
對于第一類數據(不涉及用戶隱私的統(tǒng)計或科研數據),其定價相對可以比較簡單,大部分情況下,采取供給方定價的形式就足夠了。一方面是因為第一類數據由于不涉及個人,其價值相對性的波動不會太厲害,無需采用更復雜的定價模式,另外采取供給方定價,能將數據產品運營權保留在供給方,使其能夠以各種如限免、促銷等方式運營數據,使得有價值的數據能夠普惠更多需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