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思科的卷入,“棱鏡門”事件再次升級。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jiān)控中國網絡和電腦,而除了以思科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外,微軟、Google和蘋果則掌握了中國的操作系統(tǒng)份額,這讓中國的互聯(lián)網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網民處于內憂外患的隱私環(huán)境之中。筆者日前已撰文《中國的“棱鏡計劃”會叫啥》分析國內潛在的監(jiān)控問題。但也是點到為止,無法深入。中國的斯諾登還未出現,估計也永遠不會出現。
在斯諾登的爆料里,谷歌、雅虎、微軟、蘋果、Facebook、美國在線、PalTalk、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遭到參與間諜行為的指控,這些公司涉嫌向美國國家安全局開放其服務器,使政府能輕而易舉地監(jiān)控全球上百萬網民的郵件、即時通話及存取的數據。
從涉事互聯(lián)網公司的情況來看,國內也有大量公司因為掌握著中國網民的核心數據,值得警醒。將九互聯(lián)網公司與棱鏡門相關的產品分門別類,可以分為IM聊天工具(PalTalk、Skype、Gtalk、MSN、iMessage,Yahoo!Messager)、郵箱(雅虎、美國在線、GMAIL、HOTMAIL、AOL)、社交網絡(Facebook)、存儲分享服務(Youtube、iCloud等)。他們都具備以下特征:
1、掌握海量用戶。除了PalTalk外,其他公司都具有億級別的用戶。Paltalk因為國際化和跨平臺的特征,雖然只有300萬用戶,也被卷入其中;
2、掌握個人數據。IM、郵箱、社交網絡、存儲分享服務等都涉及到大量的與人和賬戶關聯(lián)的私密信息。相關部門對隱私數據的覬覦正是互聯(lián)網公司卷入棱鏡門的根源;
3、全球化的市場。由于棱鏡門的監(jiān)視的主要目標是境外用戶。因此九大互聯(lián)網公司無一不是國際化頗為成功的公司。
看回國內的互聯(lián)網公司,具有海量用戶的互聯(lián)網巨頭屈指可數。
老三大門戶新浪、網易和搜狐;新三大被稱為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360依靠安全業(yè)務強勢崛起成為與QQ對立的另一個桌面帝國。不過社交網絡Facebook在中國的對應產品也依然是QQ,存儲分享服務在中國也是對應這幾個巨頭。
優(yōu)酷土豆與Youtube不同,優(yōu)酷土豆更多是一個視頻媒體,而不是分享社區(qū)。因此優(yōu)酷土豆不太需要考慮。
還有一個產品無法缺席:YY語音。在多次社會熱點事件中起到聚集的作用而嶄露頭角。例如淘寶賣家集會聲討等。YY語音擁有4億注冊用戶,是一個不小的體量。
再看第二點隱私的個人數據。
新浪的微博一直是重點監(jiān)控對象;
網易有占有率極高的郵箱和新聞評論系統(tǒng);
搜狐旗下的搜狗則具備輸入法、瀏覽器等最靠近用戶的客戶端,搜狐自身也有郵箱、微博(基本可忽略)。
百度因為賬號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進而缺少個人私密數據,但仍然有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你搜索過什么,點擊過什么,搜索一下,百度知道。另外百度云的發(fā)力則讓其擁有更多的云存儲數據,包括文件、照片。
阿里巴巴則擁有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電商購物數據和信用數據,你買過什么,阿里知道。但從美國九大涉事公司不包括Amazon以及eBay,也可以看出電子商務數據的監(jiān)控價值沒有其他幾類數據大。但一個人的購買情況、支付寶賬號、關聯(lián)銀行卡和收貨地址,也是可以追溯到人的極度私密數據。
而騰訊則是極為恐怖的掌握用戶極度核心私密數據的公司。你什么時候上過網、與誰溝通過視頻過、溝通的內容是啥、你的好友關系、你感興趣的群、甚至你有幾個QQ馬甲,QQ比你記得還清楚。除了QQ這一基礎IM外,與新浪微博已成抗衡之勢的騰訊微博、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QQ空間、足有對傳統(tǒng)通信業(yè)務取而代之的微信、與QQ號天然綁定的QQ郵箱、與拍拍易迅等關聯(lián)的電商數據,都足以定位一個人并清查其歷史,分析其特征、了解其喜好。遠不止已于,QQ的賬號開放策略已讓其成為最大的第三方賬號體系。你在騰訊的生活被記錄,你在騰訊之外的生活,至少你何時通過QQ賬號登錄了什么網站,QQ也知道。QQ強大的賬號體系,讓其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生活的同時,也掌握了最多最私密的用戶數據。
360與QQ處于同等水平。如果說騰訊只是掌握了用戶的上網情況,360則掌握了用戶的一切數字生活。從你開機便殷勤地提醒你開機情況,上網有瀏覽器和360安全套裝為你保駕護航,360也有推出搜索引擎并正在大力建設自己的賬號體系鼓勵用戶登錄。當然,360的數字野心遠不止于此。最新消息則是360將發(fā)布其第一款硬件,有人說是360路由器,也有人說是360無線網卡。不論如何,360的數據野心已經從桌面延伸到設備了。一方面,360從設備層面保障用戶的安全,一方面,360也從設備層面獲得用戶的數據。最要命的是,360也曾多次被爆出收集并上傳用戶數據、泄露用戶隱私的行為。例如《每日經濟新聞》對此便進行了長篇報道。此前其他媒體也曾曝光了360涉嫌泄露隱私的行為。筆者對此事持保留意見,但值得警醒的是:360具備這個能力。需要明確的是其有無動機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