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神經科學的特殊性使得其從業(yè)人員主要是數學以及物理學家,這似乎為研究意識上傳創(chuàng)造了更多條件。作為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計算機神經科學的博士生,因為擔心被認為是幻想主義或者偏執(zhí)狂,Koene起初對于自己的研究持謹慎態(tài)度。
“我并沒有可以隱藏。“Koene坦言,”但也不會進入實驗室就告訴人們我要將意識上傳電腦。我只會和一些相關領域的從業(yè)人員一起工作,譬如研究記憶編碼問題,從而確定如何進行整個大腦的仿真。“
在硅谷基因測序和納米技術創(chuàng)業(yè)公司Halcyon Molecular工作了一段時間后,Koene決定創(chuàng)立Carboncopies致力于長期性研究。Koene創(chuàng)辦公司的決定主要歸因于自己焦慮地認識到人生苦短。如果走學術路線,也許單單理論研究就要花費畢生的精力,更不要談如何將這種理論實踐化。
從另一方面講,硅谷所獨有的激進態(tài)度和樂觀主義技術文化也是Koene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推動力量,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Koene也能夠獲得急需的資金支持。關于上傳人類意識的未來,這里有創(chuàng)意、有需求、有思想。有人會有資金去支持志同道合者。
現年36歲的俄羅斯百萬富翁德米特里·伊斯科夫(Dmitry Itskov)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創(chuàng)建的2045計劃旨在“開發(fā)技術,將個人意識轉移到更先進的非生物載體,從而延長人類生命存續(xù),甚至達到永生。“伊斯科夫正在打造一個名為化身的項目,也就是通過腦機接口來控制機器人,從而可以與意識上傳技術形成互補。
俄羅斯百萬富翁德米特里·伊斯科夫(Dmitry Itskov)
無獨有偶。諸如特斯拉首席執(zhí)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也在支持相關研究。最近據報道稱,馬斯克參與了一個名為Neuralink的神經科學初創(chuàng)公司,其目標是探索能夠將人類大腦和電腦直連的技術,制造用于治療疾病的頭蓋骨形式計算機,并最終開發(fā)出人類與電腦的混合體。在去年夏天的一次會議上,馬斯克提出了這樣一種理念:如果我們人類自身希望在機器變得更聰明的情況下保持充分的競爭力,就需要發(fā)展計算機輔助人工智能。
這家醫(yī)學研究公司已經聘請了幾位神經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其中有神經電極及納米技術專家Venessa Tolosa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大學教授Philip Sabes以及從事神經通路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蒂莫西加德納(Timothy Gardner)。
同樣,目前Koene的研究也得到了伊斯科夫的資助。二者于2013年在紐約合作舉辦了名為未來2045的會議,討論人類進化的新戰(zhàn)略。Koene項目的核心是把人類意識作為軟件來看待,是在生理平臺上運行的應用程序。這樣以來,Koene使用仿真來形容意識上傳,也就是一種“獨立于平臺的代碼“。
意識上傳并非易事
誠然,大腦仿真的相關內容非常復雜。但簡而言之,首先需要通過納米機器人以及電子顯微鏡等多種技術掃描人腦中的相關信息,其中包括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鏈接。隨后這些掃描信息將成為重建人腦神經網絡的藍圖,被轉換為復雜的計算模型;最后,科學家在某種超級計算機或者人形機器等第三方基底上仿真出個體意識。
大腦結構依舊是迷
說起來簡單。但實現意識上傳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理解人類大腦如何工作,這對于我們來說還是一個經典謎題。之前推出的人類連接組計劃(Human Connectome Project)就是為了解釋人類大腦中的每一個連接,以及深入了解每個部分的功能。這項計劃需要處理逾85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可能又有成千上萬個突觸,其復雜程度可想而知。與之相比,耗時13年之久的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只需要對30億個堿基對進行排序,且沒有大規(guī)模的互聯(lián)互通問題。
目前,關于腦圖研究公認最好方法是三維映射(3D mapping),其由大腦保護基金會(Brain Preservation Foundation)主席Kenneth Hayworth在哈佛大學實驗室工作時首倡。研究人員通過將實驗小鼠的大腦分成多張薄切片,在電子顯微鏡下掃描這些切片來實現。在當前的處理速度下,需要幾周時間才能完成1立方毫米灰質的三維映射??紤]到人類大腦的平均體積為1260 cc(立方厘米),這將需要24000年來完成整個模型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