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這樣的思路來看,可穿戴設備應該拋卻“概念控”觀念、跳出“功能控”怪圈,真正核心應定位在這里——數據的采集、計算、反饋,以至到最終改變人的行為。
有眼光的公司發(fā)掘了可穿戴的藍海,但只是在產品功能上做不斷疊加,恨不能將產品做成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機器人;有謀略的公司則更多地在設計過程中就開始“算計”產品功能背后的可能性:
我們的用戶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如何能獲得更多用戶?什么樣的功能可以獲得用戶好評?我們還能為用戶們做些什么?
接下來,你可能會看到,諸如TCL、PICOOC與百度云牽手的“聯(lián)姻”舉動。有了互聯(lián)網大佬提供的大數據技術和云服務支持,你就能更準確地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了。
大數據的策略就是這樣——它更偏重于發(fā)現(xiàn),以及猜測、印證的循環(huán)逼近結果。如果你不針對上述系列疑問提出種種解決方案,接下來也不依托于賬戶和互聯(lián)網服務,最后在相對離散的終端上,你一定無法實現(xiàn)數據上的聚合,實現(xiàn)“大數據”之夢。
最終的最終,你會因無法提供相匹配的用戶需求而斃命市場......
幾個或能成就大數據的領域
說到底,此輪可穿戴設備的風潮中,我們雖然一味在強調硬件復興,可背后其實還得依賴于互聯(lián)網、大數據。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來形容這個軟硬結合行業(yè)——“軟飯硬吃”。
不過智能硬漢們,其實沒啥可丟人的。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用相關產品形成O2O閉環(huán)產業(yè)鏈;你還可能從大數據中抽象出數據樣本,最終延伸到指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