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的利好加持下,AI又一次來到了舞臺中央。但這次快速登場等來的卻是更快速的謝幕。
第二次AI之冬并沒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作為開啟。但1987年是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時間節(jié)點。這一年華爾街大崩潰,全球范圍內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而LISP機產業(yè)也裹挾其中,由于LISP的真實應用場景欠奉,危機中的資本界很快失去了耐心,泡沫急速破碎,相關公司近乎全線破產,AI又一次成為了欺騙與失望的代名詞。
當然,這次AI之冬非常漫長的原因在于90年代個人計算機時代正式到來。原本已經對AI計算機失去耐心的人們瞬間被PC這個大怪獸圈粉——之后的故事我們都知道,AI陷入了史無前例的長眠,直到近幾年又一次蘇醒。
縱觀整個第二次AI之冬,它由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開啟,被LISP計算機的泡沫點燃,最終被個人計算機時代到來給徹底坐實。三種計算機的三種命運,寫成了AI的幾十年運數,想想也是怪有意思的。
AI之冬的總結與教訓
如今的AI再繁榮,就像前兩次一樣,都是由幾大利好消息作為核心支撐產生了。
首先是深度學習的崛起讓業(yè)界看到了全新希望,其次移動芯片等計算系統(tǒng)硬件的飛躍,也讓AI需要的龐大運算力成為可能。
但更關鍵的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訓練AI必須的數據不再遙不可及。這也是AI最大的利好消息,以至于讓學界和商界不那么擔憂“第三次AI之冬”。
但縱觀前兩次AI的劫難,不難發(fā)現AI產業(yè)的興衰是有規(guī)律的??偨Y這些規(guī)律,可以認為AI有三點特征始終沒有改變。
第一、AI是經濟興奮的造物。每一次AI潮的爆發(fā)和冷卻,都是由沒有被完全驗證的技術利好,引發(fā)各領域的全線瘋狂。但當技術利好最終被證明無效的時候,產業(yè)寒冬就會無情爆發(fā)。
第二、AI是國家戰(zhàn)略的附庸。歷史和今天都證明了,每一次AI崛起都離不開國家間的技術博弈。因為AI本身具有的經濟和軍事變革想象力實在過于巨大。主流大國都不會坐視對手獨自發(fā)展這一技術。但如果一旦國家戰(zhàn)略轉向,AI的情景就將十分危險。
第三、AI有可能被其他技術趕超并替代。我們都以為AI將徹底取代家用計算機,殊不知真實的歷史恰好相反。當我們以為AI就是唯一未來的時候,市場往往會有其他看起來“不那么聰明”的技術出來攪局,用鐵一樣的數據證明誰才是老大。
這三點可以說是AI產業(yè)被反復驗證的規(guī)律,也是兩次AI之冬留下的寶貴經驗。如果我們認同這些常識,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訓,用以避免災難——或者至少在災難中自保。
首先,我們要承認AI的產業(yè)破壞力是驚人的。歷次AI之冬的深層誘因,都很難離開學界、商界和政府普遍都希望AI是一種錦上添花的附加技術。而不愿意將AI視作現有技術和工業(yè)體系的顛覆者。但AI這種東西確實從出發(fā)點就與傳統(tǒng)計算機科學極為不同,如果不愿意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為代價,全面擁抱AI,最后的結果恐怕會是畏首畏尾,重新導致AI產品在實踐中寸步難行,變成一個AI來了又走的惡性閉環(huán)。
其次,無論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資本注入,都應該避免賭博式投注。事實已經證明AI很難成為迅猛的風口,進入AI界必須忍受技術原型、實驗模型、商用產品三者之間漫長的時間差。另外AI在歷史上已經很多次創(chuàng)造了畸形生長的偽風口,這都是市場過分期待AI馬上變現帶來的惡果,最后泡沫破裂,自食其果的只能是AI從業(yè)者自己。
最后,如果認同AI是一個很可能反復,甚至重新進入冬天的技術領域,那么學界、商界和政府應該各自有一套取舍和保存火種的機制。AI不應在盛夏被捧得過高,也不應在寒冬被一棍子打死。只有確保自己的每一步都從AI中收益,并幫助行業(yè)整體良性發(fā)展,AI之冬的損傷才能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