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大數據在當下有怎樣的杰出表現:
大數據幫助政府實現市場經濟調控、公共衛(wèi)生安全防范、災難預警、社會輿論監(jiān)督;
大數據幫助城市預防犯罪,實現智慧交通,提升緊急應急能力;
大數據幫助醫(yī)療機構建立患者的疾病風險跟蹤機制,幫助醫(yī)藥企業(yè)提升藥品的臨床使用效果,幫助艾滋病研究機構為患者提供定制的藥物;
大數據幫助航空公司節(jié)省運營成本,幫助電信企業(yè)實現售后服務質量提升,幫助保險企業(yè)識別欺詐騙保行為,幫助快遞公司監(jiān)測分析運輸車輛的故障險情以提前預警維修,幫助電力公司有效識別預警即將發(fā)生故障的設備;
大數據幫助電商公司向用戶推薦商品和服務,幫助旅游網站為旅游者提供心儀的旅游路線,幫助二手市場的買賣雙方找到最合適的交易目標,幫助用戶找到最合適的商品購買時期、商家和最優(yōu)惠價格;
大數據幫助企業(yè)提升營銷的針對性,降低物流和庫存的成本,減少投資的風險,以及幫助企業(yè)提升廣告投放精準度;
大數據幫助娛樂行業(yè)預測歌手,歌曲,電影,電視劇的受歡迎程度,并為投資者分析評估拍一部電影需要投入多少錢才最合適,否則就有可能收不回成本;
大數據幫助社交網站提供更準確的好友推薦,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企業(yè)招聘信息,向用戶推薦可能喜歡的游戲以及適合購買的商品。
其實,這些還遠遠不夠,未來大數據的身影應該無處不在,就算無法準確預測大數據終會將人類社會帶往到哪種最終形態(tài),但我相信只要發(fā)展腳步在繼續(xù),因大數據而產生的變革浪潮將很快淹沒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比如,Amazon的最終期望是:“最成功的書籍推薦應該只有一本書,就是用戶要買的下一本書。”
Google也希望當用戶在搜索時,最好的體驗是搜索結果只包含用戶所需要的內容,而這并不需要用戶給予Google太多的提示。
而當物聯網發(fā)展到達一定規(guī)模時,借助條形碼、二維碼、RFID等能夠唯一標識產品,傳感器、可穿戴設備、智能感知、視頻采集、增強現實等技術可實現實時的信息采集和分析,這些數據能夠支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醫(yī)療,智慧環(huán)保的理念需要,這些都所謂的智慧將是大數據的采集數據來源和服務范圍。
未來的大數據除了將更好的解決社會問題,商業(yè)營銷問題,科學技術問題,還有一個可預見的趨勢是以人為本的大數據方針。人才是地球的主宰,大部分的數據都與人類有關,要通過大數據解決人的問題。
比如,建立個人的數據中心,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身體體征,社會網絡,知識能力,愛好性情,疾病嗜好,情緒波動……換言之就是記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將除了思維外的一切都儲存下來,這些數據可以被充分的利用:
醫(yī)療機構將實時的監(jiān)測用戶的身體健康狀況;
教育機構更有針對的制定用戶喜歡的教育培訓計劃;
服務行業(yè)為用戶提供即時健康的符合用戶生活習慣的食物和其它服務;
社交網絡能為你提供合適的交友對象,并為志同道合的人群組織各種聚會活動;
政府能在用戶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有效的干預,防范自殺,刑事案件的發(fā)生;
金融機構能幫助用戶進行有效的理財管理,為用戶的資金提供更有效的使用建議和規(guī)劃;道路交通、汽車租賃及運輸行業(yè)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合適的出行線路和路途服務安排;
當然,上面的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是否是以犧牲了用戶的自由為前提呢?只能說當新鮮事物帶來了革新的同時也同樣帶來了“病菌”。比如,在手機未普及前,大家喜歡聚在一起聊天,自從手機普及后特別是有了互聯網,大家不用聚在一起也可以隨時隨地的聊天,只是“病菌”滋生了另外一種情形,大家慢慢習慣了和手機共渡時光,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仿佛永遠隔著一張“網”。
大數據隱私
你或許并不敏感,當你在不同的網站上注冊了個人信息后,可能這些信息已經被擴散出去了,當你莫名其妙的接到各種郵件,電話,短信的滋擾時,你不會想到自己的電話號碼,郵箱,生日,購買記錄,收入水平,家庭住址,親朋好友等私人信息早就被各種商業(yè)機構非法存儲或賤賣給其它任何有需要的企業(yè)或個人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