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風險評級到底有沒有真療效?
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評級和風險控制,在理論上幾乎無爭議,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困難重重,大數據識別風險的現實路徑是否存在?還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研討會上提問環(huán)節(jié),我對利用來做大數據風險評級和風險控制的實現路徑做了兩種路徑猜測,第一是國家主管部門利用法律法規(guī)來強制公開P2P平臺基本的運營信息,以供金融投資者和貸款者來作為選擇的依據,另一種是采用市場化的方案,誰拿出自己的數據來分享,就可以分享到量級對等的其他數據源,這有點像過去電驢和BT下載的P2P機制類似。
當向專家提出這兩種實現路徑哪一種近期更有可能實現,從專家們的回答中,我認為他們對這兩種實現路徑都很審慎。在與一位來自金融監(jiān)管部門的專家私下交流時,他指出當107號文件明確了P2P歸屬銀監(jiān)會監(jiān)管之后,其他有P2P業(yè)務相關的部門都在等待著銀監(jiān)會出臺監(jiān)管細則,以避免與之發(fā)生監(jiān)管規(guī)則上的沖突,而對于銀監(jiān)會而言,現在P2P平臺監(jiān)管還沒有非常健全和完善的國際通行標準和規(guī)范,所以其制定過程也會相對謹慎,周期也可能比希望的更長。
而P2P平臺對于信息公開和數據分享的態(tài)度也是截然不同的,相對而言一些規(guī)模較大、運行相對規(guī)范的P2P平臺更愿意分享他們的數據,這是彰顯實力的好方法;而另外一些P2P平臺運營涉嫌設立資金池等違規(guī)行為,就會對公開信息非常抵觸,所以希望P2P企業(yè)自律、自覺提供真實數據,雖然短期看還很難實現,但未來有可能是一個趨勢和方向,誰都希望把貸款放在一個公開透明的平臺。
風險評級體系首先要從完善大數據機制開始
利用風險評價體系來評定P2P網貸平臺的風險,從初衷上是值得肯定的。如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李博博士所言,評級體系可以借給投資者一雙慧眼,同時也幫助監(jiān)管者對市場進行梳理,評級機構有三個原則一定要恪守:第一是獨立,第二是專業(yè),第三是公正。模型和數據都可以通過迭代更新來不斷優(yōu)化,但P2P網貸評級體系的初衷一定要有所堅持,方能對P2P產業(yè)的發(fā)展起到應有的促進和警示作用。
現在不管是客觀數據為主的評級體系,還是以專家意見為主的主管評級體系,歸根結底都需要龐大的數據鏈來做做最基本的支撐,否則算法和模型再好,沒有真實有效的數據也是在做無用功。
如果要拿一把尺子去做量具,最先要保證的就是這把尺子的刻度精準。針對P2P網貸平臺的評價體系也是如此,其評級體系必須有輔以科學、完備的大數據采集、清晰、提煉和利用機制,這也是結論正確的前提和重要保證。
2015年的中國P2P網貸平臺依然火爆,但風險也在逐漸累積,而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評級和風險控制的美好愿望盡管理論可行,但在現實還存在諸多挑戰(zhàn)。但不管阻力和困難有多大,借助大數據做風險評級和風險控制又是勢在必行之舉,我們在征信問題落下的課必須要補上,這既是在還歷史的欠債,也是在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鋪設未來之路,既然繞不過去,那就直面現實勇敢應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