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鑫
最近,有兩個話題特別受到易友的關注:一是人民幣瘋狂貶值,迫使央行開始出手進行逼空;二是進階版的谷歌AlphaGo披著“Master”的馬甲在野狐圍棋網上肆虐人類,最終以60比0的全勝戰(zhàn)績逼著“圍棋一哥”柯潔發(fā)表了“人類千年實戰(zhàn)經驗總結盡都是錯誤的”感言……
關于人民幣是不是還可以繼續(xù)“破7”?身為科技小編的筆者無力為大家釋疑。不過針對柯潔也開始對“棋手人生”產生的懷疑,小編在此倒是很樂意為其梳理梳理。
其實,在中華棋文化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兩大遺產:圍棋和象棋。然而相信很多人都會承認,圍棋的價值和地位實際上是象棋遠遠不可媲及的。
為什么?說到底還是因為象棋不夠復雜,棋局變化少的原因。相比之下,圍棋那19x19的棋盤,號稱最高擁有10的768次方種變化(當然其中很多是不合理的走法),能留給人類有限大腦的想象空間實在太大……
與其說高手過招比的是心態(tài)和經驗,不如說終究比的還是腦力計算——心情的好壞固然會影響到計算能力,而經驗的多寡也必然會有助于減少計算深度和加快計算技巧。
如果說計算力是決定一場棋局勝負的關鍵,那“AI(人工智能)必勝人類”的結論似乎是不需要辯駁的。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人類的計算能力都不可能強于計算機,否者后者存在的意義為何?人類又何必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去研發(fā)這種叫“計算機”的東西?
可是,既然人類必定無法戰(zhàn)勝AI,那圍棋手的價值又是什么?圍棋的樂趣是不是也會從AI開啟的時代逐步逝去?
依小編看來,十到十五年內圍棋的地位和樂趣應該還不至于被懷疑,盡管單人戰(zhàn)勝AI的可能已變得極低,但相信職業(yè)棋手還會通過學習“新走法”去不斷發(fā)起挑戰(zhàn),甚至通過改變游戲規(guī)則(如多人聯手戰(zhàn)AI等)來找到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最后樂趣”。
是的,小編強調了是“最后的”樂趣。因為如果人類始終無法,或最終被證明為一定不能戰(zhàn)勝AI,新一代的人類棋手就會斷代,畢竟誰都知道這是一場沒有意義的游戲,就好比不會有人喜歡和電腦比拼“數獨”(Sudoku)游戲一樣。當然人類也有權利將圍棋限定為“人類專屬”,以繼續(xù)流傳千古,不過經過了AI的“血洗”后,不排除圍棋會步上國際象棋的后塵——在經歷20世紀末經典的“人機大戰(zhàn)”后,隨著計算機性能的進一步發(fā)展,人類也逐步失去了過去在國際象棋中追求極限的熱情(沒有目標了嘛)。
如今,國際象棋大賽依舊舉行著,而很多情況下是“電腦對決電腦”,人類對國際象棋的流行認可則已經從2000年開始出現了逐年的下滑——這基本上就是AI戰(zhàn)勝人類后對某一“人類游戲”的后續(xù)影響。
(圖1:這些年有關國際象棋關鍵詞搜索的趨勢變化)
相信專業(yè)棋手對于未來圍棋的發(fā)展一定有與小編不同的看法,但這其中的爭論其實并不是本期《易評》的焦點。小編在前面所作的鋪墊更主要是為了突出AI有可能“淘汰”你我的大趨勢。
連專業(yè)棋手的地位都可以被AI威脅,那還有什么工作,或者說什么樣的人,在未來AI進一步發(fā)展中不會受到影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別忘了這句課本反復強調的真理
科技最近做了一個“十大頂級科學家預言未來”的專欄系列,其中AI的話題被數度提及。美國圖靈獎得主John
Hopcroft就強調:“搶走美國人飯碗的不是中國人,而是科技進步。”——這一點小編是基本認同的。
美國并不是沒有工作——官方失業(yè)率只有4%,已屬于“充分就業(yè)”——只是像過去底特律輝煌時期的大規(guī)模制造業(yè)流水線工作則突然都消失了。
美國當前的就業(yè)基本有著明顯的兩極化:要么是讀書讀的好,去硅谷、去華爾街拿高薪;要么就不讀書,去麥當勞、超市或零售店擔任一般服務人員;那些愿意讀書,但又讀得不是那么“好”的(主要指職業(yè)技術學校,但請不要簡單對比國內的職高、高職),基本就是無處可去,不知何去何從——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汽車裝配工人,這些人過去只需要讀兩年社區(qū)大學并畢業(yè)(相當于國內大專學歷)就能擁有一份號稱“中產階級”的工作,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