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訊12月1日消息 據外媒(Wall Street Daily)報道,美國研究人工智能的公司Kernel投資人布萊恩·約翰遜(Bryan Johnson)表示,植入式神經修復和認知增強未來的市場不可限量,并預言其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史上最大的產業(yè)。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AI。對有些籃球迷來說,“AI”這個詞最先讓他們聯想到的或許是艾倫·艾弗森(Allen Iverson)。曾經的費城巨星現已躋身NBA名人堂,本文中我們討論的“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評價人工智能比評價一位籃球運動員還要難。“好”、“壞”的兩極化之間還有許多可說道的地方。
讓我們先從“AI威脅論”開始。
恐懼是大眾面對AI普遍存在的心理。即便是儼然科學化身的史蒂芬·霍金,也不斷提醒人類要警惕AI機器人有一天會取代人類。在“時代精神2015年度會議”(Zeitgeist 2015 Conference)上,霍金發(fā)表演講稱百年內計算機將在某些方面超越人類。并希望人類最好確保自己到時候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而不是反被其控制。
恐懼的原因是未知。
未知是個中性詞,在上述提及的種種威脅之外,AI同時具有能給人帶來巨大貢獻的能力。比如在網絡安全領域,Google Brain曾做過一次著名的AI實驗,讓兩個AI飾演保衛(wèi)者,不斷進化其加密算法來保證二者之間的通信不被第三方竊齲實驗中第三個AI飾演黑客的角色,想方設法破解前兩個AI之間的加密協議。實驗結果是這次信息保衛(wèi)戰(zhàn)以守衛(wèi)者的成功宣告結束。前兩個AI合力構筑的安全防線讓黑客AI毫無可乘之機。
驚嘆之余,我們并不很清楚AI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它們的加密算法的。谷歌只是證明了讓AI接管網絡安全的方案可行,但并沒有給出進一步解釋。這也意味著近期的商業(yè)化并不現實。
外媒Singularity Hub在評論中指出:神經網絡在掌握通信元數據和網絡流量分析上非常高效。由于現代AI和機器學習天生適合大數據處理,人們認為它們可以在網絡安全上大顯身手。只是,大家都不知道AI在其中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人們只知道它能實現好的結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與此同時,AI在另外一些實驗中同樣表現出了讓人驚訝的潛質。
麻省理工學院的卡爾·瓦德里克(Carl Vondrick)和他的團隊開發(fā)了一個深度學習算法,可以“預判周圍場景的發(fā)展,對短期未來進行預測”。
正如瓦德里克接受New Scientist采訪時所說的那樣:“任何在我們世界中運行和工作的機器人都具有一些基本的‘預測未來’的能力。比如你想要坐下,你自然不希望機器人在這個時候把椅子抽到一邊。”
研究團隊使用Flickr上的200萬段視頻來對AI程序踐行訓練。視頻內容包羅萬象,有高爾夫球嘗火車站和醫(yī)院嬰兒房等等。這些視頻并不包含文字分類信息,全憑AI自己的能力對畫面內容進行‘學習和了解’。訓練結束之后,研究人員給AI看一些靜態(tài)圖像,然后AI能夠預判出畫面中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劍橋計算機實驗室大學的約翰·道格曼(John Daugman)將實驗中AI令人叫絕的能力歸功于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的運用,AI觀摩圖像,習得各事物之間的關系與行為模式,然后據此對給定場景的發(fā)展進行預測。整個模式與人類大腦的學習過程如出一轍。
AI在航天界也已小試身手。之前Wall Street Daily曾報道過Psibernetix公司開發(fā)的AI程序ALPHA,ALPHA被設計成可以駕駛戰(zhàn)斗機,并且在模擬戰(zhàn)斗中戰(zhàn)勝了人類飛行員。
打造無人駕駛飛機復雜而且昂貴,即使是對現有的手動操控飛機進行自動化改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韓國KAIST(前身是韓國高科技學院)研制的類人機器人或許可以解決上面這個問題。他們開發(fā)的機器人具有類似人類的肢體,能夠坐在駕駛座上,模擬人類動作來駕駛飛機。
未來無人駕駛技術有望在空軍編隊中得到應用。
現在回頭看霍金博士那個問題:如何確保計算機的目標與人類目標相一致。以上這些AI為人所用的例子足矣做為對“AI威脅論”的最佳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