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現代科技持樂觀態(tài)度,部分原因在于大家相信這是一種民主化力量--不被人類長時間學到的狹隘偏見所限制。但是最新研究發(fā)現,這只是海市蜃樓般的假象。
3、思想意識領域:教育是最本質的內容,從小不要給孩子灌輸片面和錯誤的觀念,為他們樹立健康的三觀;用正確的宣傳是消除誤解、歧視的有效方式,樹立典型的形象有助于破除大眾對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或者歧視,這就需要媒體的配合,打造良好的輿論引導環(huán)境。在珍 艾略特做了藍眼睛和褐眼睛的試驗十七年以后,紀錄片《分裂的課堂》的導演對已經長大成人的學生們進行了回訪。
無一例外,他們認為這個實驗在其生命中意義重大。正因為童年時期有了這個體驗,長大后更容易接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不同種族和不同意見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
其實,消除歧視的目的,可以僅僅是因為世界那么大,我們何必那么狹隘。
4、社會道德領域:機器學習算法的數據來源于人們的語言、行為習慣等,但是,如果人們有不良語言意識習慣,那將會對算法的學習提供錯誤的示范。比如:新聞媒體為了博人眼球,在某個車禍報道的標題中,會刻意加上一個“女司機”的標簽,讓大家產生一種女司機車禍幾率更高的錯覺,事實上數據統(tǒng)計,男司機車禍幾率更高。
這種手法屢見不鮮,“富二代、90 后”等標簽時常存在于各類媒體報道當中,比起事實本身,大眾更關心這類標簽的意義。改變這一情況需要科技界能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政府和公眾也需要盡到自己的責任,秉持公平的觀念。
登陸|注冊歡迎登陸本站,認識更多朋友,獲得更多精彩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