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那本書也得也非常清楚,就是在七萬到兩萬年之前,人類在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還有一個重要的革命是認知革命。而認知革命是人類用語言和智能戰(zhàn)勝其他猿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有幾個方面的事情,一是可以把客觀事件描述得準確;二是八卦,我曾經以為八卦是女性社會非常不好的習慣,但是沒想到是非常重要的,由原來的100人的團隊可以變成150人到1000人的團隊。因為有了語言,我們可以交流我們在做夢中,或者我們思維里面的東西,我們可以產生虛構的概念,我們可以產生宗教、公私等等,從而讓我們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但是這位老兄雅克阿塔利最近又寫了一本書,已經有預告了,新浪上面也有,就是關于《未來簡史》。
我曾經說過,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工智能跟我們的意識其實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所以我并不認為機器的發(fā)展將來能夠殘害人類或者替代人類,但是雅克阿塔利說即使機器不會產生自我意識,當它的智能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所有的人類都會懶惰到躺在那里等死而已。當然我非常不認同這一點,我要看看《未來簡史》寫出來以后到底怎么樣。
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幾年當中學習多的媒體接受了這樣一個觀點,關于人工智能的分類。這是我提出來的,我當時把它叫做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機器發(fā)明出來以后,我們都知道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遠遠的超過了人類。在運算智能方面,機器確實遠遠超過人類,1997年“人機大戰(zhàn)”中戰(zhàn)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超級并行計算機“深藍”。比如說阿爾法狗看過3000萬盤棋,其中2900多萬盤是自己跟自己下的,在感知這個世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可以聽到,我們可以感知到。機器就像動物一樣,這方面機器在快速的趕上我們,因為機器的傳感器,人工智能算法越來越清晰。在認知方面動物和人類差得很遠,在政治方面發(fā)展很受限制,因為沒有語言,就沒有知識,沒有知識就不能做復雜的推理。所以在認知方面,如果機器能夠趕上我們,是機器智能戰(zhàn)勝人類非常重要的節(jié)點,它們現在還有很大的差距。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通路其實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正在參與的國家的腦科學的人工智能重大規(guī)劃,我們希望通過對人類大腦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設計更好的算法。但是大家知道,對于大腦的了解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還在努力,我們跟中科院的神經所,跟很多部門都在進行這方面的聯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業(yè)界里面現在已經使用的人工智能的算法,其實應該把它叫做大數據人工智能,它通過我們很多的技術已經能夠了解到。
我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這過方面的描述,就是關于我們到底腦科學里面能學習什么。曾經吳軍有一本書叫《智能時代》,里面有一種提法叫“鳥飛派”,當我們要學習飛翔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是像鳥去飛,我們把身上貼滿羽毛找一個高一點的地方來跳,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后來人類發(fā)現了空氣動力學,我們造出了比鳥更好的設備。當我們研究大腦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要把大腦完全的復制和克隆出來,我們可以找到這里面的智能。我相信我們可以找到關于腦神經學習的機理、機制、結構這些方面可以幫助我們。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在當前的工業(yè)界,真正的已經能夠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我們利用深度神經網絡、大數據,還有我們的漣漪效應,來共同的養(yǎng)成我們現在的視覺、聽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能力。這方面我要介紹一下漣漪效應,漣漪效應和網絡效應有點類似,是利用我們互聯網思維來解決人工智能的思路。因為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項人工智能出來的時候不那么先進,但是需要真實的人員用它,貢獻真實的數據和經驗,就做一個產品放到這里面去。當一個水滴滴到水面的時候它的擴散是需要時間的,這個時間慢慢的擴散越多,使用的人越多,這個水滴有錯誤的誤差,一開始的錯誤是很大的,當越來越多的人用的時候,技術就改進了,傳播得越廣錯誤就越校當沒有傳播到整個人群的時候,已經訓練得很好了,這個水波紋已經慢慢消失了。但是對于剛接觸到它的人,會覺得這個東西怎么這么好,這就是我們現在做人工智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