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專利申請方向上與美國有所不同。“美國更注重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發(fā)展,相關科技企業(yè)更多圍繞大數據挖掘、算法等進行技術研發(fā),中國則側重商業(yè)場景應用。”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專家們也表示,在應用方面,國內擁有足夠大的數據樣本和應用優(yōu)勢,但在算法的儲備方面,國內要弱于國外。
尋求多領域突破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去年“雙11”,解決支付寶94%用戶超過400萬個問題的并非真人,而是手機支付寶中的“虛擬客服”。這是由螞蟻金服集團、阿里巴巴集團科學家團隊打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客服大軍。
螞蟻金服平臺技術部負責人何勇明介紹,人工智能會自動“猜”出用戶可能會有疑問的幾個點供選擇,“這里一部分是所有用戶常見的問題,更精準的是基于用戶使用的服務、時長、行為等變量抽取出的個性化疑問點;在文字交流中,則通過語義分析等方式獲得關鍵信息再給予匹配”。由于不斷積累擴大的樣本庫以及持續(xù)調優(yōu)的算法模型,“虛擬客服”有了“人味”。螞蟻金服副總裁、首席數據科學家漆遠則表示,螞蟻金服已將人工智能運用于互聯網小貸、保險、征信、資產配置、客戶服務等多個領域。
正如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蔣昌俊所言,代表人工智能發(fā)展水平的不僅是研究成果,還要將它們變成真正的產品,應用到具體的生產生活服務領域,在應用上尋求創(chuàng)新和突破。
百度云計算事業(yè)部的總經理劉煬在最近的一場技術交流會上,用百度外賣訂了200杯星巴克咖啡。這個看似簡單的訂單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因為200杯咖啡需要分散到多個門店制作,既要保證每杯咖啡的品質,又要保證送達時間一致。解決這個問題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百度大腦”,它綜合考慮復雜因素后,在最佳時機分配訂單。
除了場景化應用外,國內手機終端未來的發(fā)展同樣會出現人工智能的身影。目前,華為已經在智慧手機的關鍵技術上進行布局,其中包括傳感器、人物識別、3D掃描等感知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
在科技巨頭之外,中小科技公司也在人工智能上有所突破。28歲的曠視科技CEO印奇今年被福布斯雜志列為“30歲以下青年領袖榜單”中科技企業(yè)家榜的首位,“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是人臉識別,已經可以達到十萬分之一的誤識率和接近99%的通過率。”印奇告訴記者。目前,曠視科技為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提供了互聯網身份驗證服務,在已經上線人臉識別的金融機構中占到了85%以上的份額。
不知不覺,人工智能已經悄無聲息地來到了我們身邊。(陳 靜)
登陸|注冊歡迎登陸本站,認識更多朋友,獲得更多精彩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