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 (black) v. Fan Hui, Game 4 (8 October 2015)。圖片來源:Wiki
來源:知識分子 文:沈龐(特約撰稿人)
你在網(wǎng)上找朋友下棋,卻發(fā)現(xiàn)他早已今非昔比,棋力大漲。后來,你得知原來他在用下棋軟件陪你玩,于是,你大叫:這不公平。
可沒有一種比賽是絕對公平的,棋盤兩邊的實力強弱本身就是相對的不公,而比賽的美學就在于挑戰(zhàn)。所以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集合智慧,造出了走棋的機器向棋界的強者們挑戰(zhàn)。
1終于輪到了圍棋
故事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紐約,那時計算機問世還不到4年。計算機技術(shù)的先驅(qū)者Arthur Samuel(IEEE1987年先驅(qū)獎)在IBM第一批商用計算機IBM701上編寫出世界上第一款走國際跳棋(Checkers)的程序。這款聞所未聞的智能程序雖然下棋水平不那么高明,但它一經(jīng)向記者們展示,就讓IBM的股票一夜暴漲了15個點。這個程序也被認為能夠“學習”,并讓人們首次接觸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國際跳棋(Checkers)
之后,Samuel招募了許多有志于機器學習的程序員們來改進程序,不斷的提升終于讓它在1962年擊敗了人類玩家。新聞記者們立即刊出頭條大標題“機器在下跳棋上已經(jīng)超越了人類”。但要真正實現(xiàn)這句話,卻得等到1994年8月,加拿大Jonathan Schaeffer教授率團隊編寫的跳棋程序“Chinook”。
相比Samuel僅提出的沖擊性概念,“Chinook”挑戰(zhàn)職業(yè)棋手的道路卻實實在在的給人們帶來刺激。1990年8月,Chinook的第一個版本一路過關(guān)斬將,贏得了美國全國錦標賽的資格。不久,它又獲得了世界第二的好成績??稍?992年,Chinook的第一次挑戰(zhàn)冠軍以失敗告終。因為它面對的是40年職業(yè)生涯中只有9負,人稱“恐怖選手”的數(shù)學家Marion Tinsley。觀眾們歡呼著“人類贏了”,雖然他們不明白棋盤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后業(yè)內(nèi)的評論認為:相比Chinook犯失誤,Tinsley倒是表現(xiàn)的像是保守的程序。這暗合了Tinsley賽前自豪的宣言,“Chinook是由人的手編寫,我卻由上帝之手編寫”。
Marion Tinsley。圖片來源:Wiki
然而,第二年美國跳棋聯(lián)合會和英國國際跳棋協(xié)會迫于一些倫理壓力決定不批準Chinook的比賽。但Tinsley卻對機器表示了明確的支持,他把頭銜禪讓了出去,以個人身份再次接受Chinook的挑戰(zhàn),由計算機協(xié)會組織,頗有獨孤求敗的味道。Schaeffer教授團隊也鉚足了勁,升級Chinook的硬件并進行更多的輸入訓練,以備1994年。之后的比賽以平局告終,這似乎沒有造成什么波瀾,Tinsley教授安度晚年。但緊接著就是Chinook保持了類似Tinsley的不敗戰(zhàn)績。
從1962到1994,30年的時間好比讓程序從一個剛學會下棋規(guī)則的孩子成長為職業(yè)跳棋高手。這30年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答案是摩爾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