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有門坎的,但這些門坎并非不可跨越。而當人類文明一旦跨越了這些門坎,未來將會是一片光明呢?還是遁入黑暗?
記得在1997年,中國人忙著慶祝香港回歸,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進行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比賽。由IBM公司設計的“深藍”計算機與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進行了一場人機大戰(zhàn),結果“深藍”以3.5:2.5取勝。賽后,IBM方面透露,“深藍”被輸入了一百多年來全球優(yōu)秀棋手的兩百多萬對局,每秒鐘可以計算2億步。人類頂級大師在下棋時最多可以估計到后10步,當時的深藍可以估計到12步之后。
計算機的勝利,標志著人類在國際象棋領域,輸給了自己制造出來的人工智能。只可惜,當時這條新聞被放在了體育新聞和科技新聞中,人們短暫的驚訝和歡呼之后,都選擇了將之遺忘。
一起被遺忘的,還有諾貝爾獎。每年諾獎開獎之際,全球矚目。然后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諾獎得主的名字遺忘掉,更將他們的獲獎原因丟在腦后,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諾貝爾醫(yī)學獎近三年的得主及其獲獎原因。
當我們把近三年的諾貝爾醫(yī)學獎獲獎者列在一起,我們有兩個驚奇的發(fā)現(xiàn),一是當今醫(yī)學界的頂級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細胞和細胞核的領域進行著如此深入的研究。二是獲獎人數(shù)眾多,無論在美國、英國、德國、挪威、日本,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們都在不約而同的研究同一課題。
同一課題被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同時研究的,還有一項技術,那就是3D打印技術,3D打印技術起源于1986年,美國發(fā)明家查爾斯·霍爾制造出人類歷史上首個3D打印機,他也因此被列入美國發(fā)明家名人堂,與愛迪生、萊特兄弟、貝爾齊名。從那以后,數(shù)以千萬的全球科學實驗室、公司研發(fā)中心和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上了這種人類前所未有的打印技術。僅中國,目前已經(jīng)上市的3D打印技術概念股票,就有39種之多,他們可能是中國民間研發(fā)3D打印技術幾千家公司的代表。
截止到今天,3D打印已經(jīng)可以打印出汽車、比基尼、巧克力、飛機模型、人造肝臟、人造心臟(均以人體細胞為材料)、復雜的藝術品、金屬手槍、牙齒、人體頭蓋骨、人體手掌、樂器、噴氣式引擎、火車車廂等等諸多產品。如果說3D打印可以打印出巧克力和汽車甚至手槍,這無非是科技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飛躍,但當我們看到可以用人體細胞打印出人造肝臟和人造心臟,以及人體頭蓋骨、牙齒甚至整個的人體手掌的時候,不知道您會想到什么?
當然,我們說到上面的深藍、諾貝爾醫(yī)學獎及3D打印技術,絕不是簡單的科技八卦。實際上,這些技術的發(fā)展,就是人工智能產生的重要門坎。也就是說,當我們人類文明,將計算機存儲識別運算技術、合成生物技術、納米材料打印技術等諸多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之際,人工智能時代將全面到來。
雖然,我們很慶幸的是,在人類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迎接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時候,這些技術也是處于萌芽狀態(tài)。比如電腦還無法具備人腦的全部特別是高級(或者最基礎)的功能,它可以存儲數(shù)十座圖書館的藏書,中國的天河2號計算機可以進行每秒3.4億億次的運算,但電腦很難識別出一只跑過去的狗狗,是阿拉斯加雪橇犬還是哈士奇,也很難做出比如眨眼、縮手、打哈欠等下意識的人類基礎指令,但科技的進步一項項地把“人工智能”引導到接近直至超越人類自身的水平,舉個例子,人臉識別技術就已經(jīng)趨于成熟,目前被用在部分國家的出入境檢查當中。而在計算機存儲和運算領域,我們則完全可以理解,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電腦每隔一兩年甚至幾個月就落伍淘汰的現(xiàn)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對比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合成生物學及3D打印技術,則相對顯得悶聲不響并進展緩慢,但是我們前文所說的中國科技大學的金帆博士,已經(jīng)預言生命合成將在未來50年內徹底改變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是建立在國際醫(yī)學、生物化學及生命科學的科研進展基礎之上的,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同時,3D打印技術已經(jīng)在全球的科技界遍地開花,納米技術實驗室也幾乎分布在全球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科學家們都在爭搶著向前飛奔,希望將自己的名字寫入3D打印的歷史,或者納米技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