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原始本性之一,對一件東西,或者事物,熟悉了之后,總想嘗試一下另外同類的東西,哪怕另外的東西并不比現(xiàn)在使用的東西更好。我也一樣,在用了幾年的iPhone手機之后,特別希望嘗試一下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的手機,特別是大屏手機。最近對一款大屏手機感興趣,于是就下定決心更換。顯然,這種情況下必須保留原來的手機號碼,畢竟用了這么多年了,很多朋友和親戚都知道,換號的成本是巨大的。但這就面臨一個問題:我使用的iPhone手機的SIM卡,是Nano-SIM,即比Micro-SIM還小的SIM卡,而選擇的大屏手機則只能支持Micro-SIM卡。于是不得不跑到某運營商的營業(yè)廳,要求更換SIM卡。第一次去,忘記帶身份證了,營業(yè)廳死活不給辦,于是只好作罷。等帶了身份證再去,服務人員發(fā)現(xiàn),我當時登記入網的時候,用的證件是護照,不是身份證,也不給辦。那種憤怒的感覺,相信每個人都能夠體會。畢竟我是一個苦逼的IT打工仔,時間不自由。好不容易瞅個空,大老遠跑一趟,結果被涮了兩次。最后跑了第三趟,還是辦成了。但這個痛苦的過程,卻折磨了我好幾天。畢竟是我也是通信行業(yè)從業(yè)人員,于是就思考,造成這些麻煩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很顯然,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SIM卡,這是運營商能交給客戶的最直接的物理實物。那么這個標志通信服務的唯一實物,能否取消掉呢?如果取消掉了,就沒有這么多麻煩了。經過幾天的思考之后,我發(fā)現(xiàn),SIM已經成為運營商的歷史負擔,不但可以取消掉,而且一旦取消掉,反而有可能會給運營商帶來一條成功轉型的新路子。下面就詳細說明我的觀點。
首先看一下SIM卡的用途。SIM卡的全稱是用戶識別模塊(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Module),里面存儲了識別用戶的唯一標識-IMSI(注意,IMSI并不是電話號碼,在運營商網絡內,IMSI是唯一標識用戶的信息,與用戶是一一對應的。電話號碼雖然也是唯一的,但可能存在一個用戶多個號碼的情況),用于加密的原始密鑰Kc,以及運營商相關的一些信息。最核心的信息就是IMSI和Kc,這兩個信息組合起來,用于完成入網時的用戶身份認證和通信過程中的信息加密。同時SIM卡還內置了一個簡單的單片機,以及用于存儲用戶電話本/短信息等信息的存儲單元。可以看出,SIM卡的原始移動通信色彩很重。所謂原始移動通信色彩,指的是移動通信以功能手機為主,業(yè)務以話音和短信為主的通信方式。這時候對移動網用戶來說,唯一的標識/電話本/短信息等,基本上代表了移動通信的全部終端信息。那時候手機昂貴,很多情況下是一個公共的終端,供很多人使用,里面沒有任何個人信息,所有用戶有關的信息都存儲在SIM卡里。這種信息存儲和終端物理分離的形式,符合當時的現(xiàn)狀。這樣只要更換SIM卡,就可完成用戶的切換。SIM卡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能夠提供比較高的安全性。畢竟在當時,移動通信的資費是很貴的,如果帳號被竊取,損失是巨大的,僅僅使用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網絡,顯然有些不放心。而且由于當時的手機功能單一,每次上網都輸入用戶名和密碼也太繁瑣。使用SIM卡可解決這個問題,運營商在營業(yè)廳現(xiàn)場交給你,只要保管好了就行,無需每次登錄網絡都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但隨著移動通信由語音為主向移動數據為主的方向發(fā)展,情況起了變化。首先是移動終端的大量普及,使得一臺終端多人使用的情況基本絕跡。這一點從iPhone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眾所周知,在iPhone上更換SIM卡是非常費事的,蘋果公司就是因為考慮到了更換SIM的操作并不頻繁,所以才做了這樣的設計,畢竟這樣在工藝上是低成本的,也更加可靠。因此,SIM卡內的聯(lián)系人存儲功能和短信存儲功能,基本上沒有用處了,手機成了完全的私人物品,這些信息都存到手機上即可。另外,通信資費越來越低,人們花在通信領域內的消費支出也越來越低,這樣就使得通信賬戶的價值也越來越低,即使賬戶被竊取,損失也是可控的。因此采用獨立的硬件存儲用戶標識和密鑰的做法,已經不再合適了。相信很多人都有淘寶等網上支付帳號,這些帳號內的資金數量,有時候會遠遠大于在運營商賬戶內的資金數量,但在管理網上支付帳號的時候,也沒有用類似SIM卡的硬件設施,用的還是用戶名和密碼等軟的東西。因此繼續(xù)用SIM卡來保證一個低價值帳號的安全,已經顯得有點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