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17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Big Data for Big Impact (“發(fā)展大數據,擴大影響力”)。這個主題多少有些無厘頭,首先因為“大數據”早已不是輿論風口,其次是運營商的大數據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從價值層面來說,也早已形不成“大影響力”。
那么這個時候,發(fā)展大數據怎么才能擴大影響力呢?大數據又是否有希望成為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呢?本文試圖進行闡述。

一、運營商大數據的尷尬境地
自從2012年大數據的概念橫空出世開始,運營商鼓吹自己坐擁數據金山,擁有核心資源,未來能夠打造非凡競爭優(yōu)勢的論調就從未停止過。
但現實是,運營商在大數據服務上賺取的真金白銀少的可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反過來說,在大數據運用上投入的資本遠遠大于產出的那點微薄的效益。
是什么讓運營商大數據陷入了這樣尷尬的境地呢?
1.最有價值的數據流產
運營商修了網絡公路,那么在路上跑的汽車里面裝的什么貨物,要運往哪里,從哪里來的,這些信息運營商能掌握嗎?答案是可以的,通過DPI(深度包檢測),運營商就可以掌握用戶上了哪個網站、什么時候上的、看了什么頁面、在頁面上停留了多久、傳送了什么東西、回復了什么貼子。
有了這些數據,用戶的行為屬性、消費能力、興趣特點、生活狀態(tài),通過分析就一清二楚了,據此與垂直行業(yè)的合作,這是多么大的市場空間啊。
可惜的是,這個如意算盤的能力還沒成型就觸礁了,大型互聯網企業(yè)(如BAT、google、蘋果)紛紛把HTTP升級到了HTTPS,簡單的來說,就是把信息加密了,杜絕了運營商的窺探和檢查。還剩下的HTTP數據,還有多少價值,還有多少公信度,大打折扣。
2.位置信息成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數據
除去互聯網行為數據,運營商手中最有價值的數據是個人信息與消費習慣,以及位置信息。
前者由于法律風險管控,缺少用戶觸點,基本都用來做內部精準營銷使用,或者零星出售些洞察報告;后者,就幾乎成為了運營商實現對外商用的唯一產品。
這類業(yè)務重點圍繞位置數據洞察用戶軌跡,并結合用戶身份形成人群分布及特征分析服務。目前已經推出的典型業(yè)務模式有:人群流動分布分析;交通規(guī)劃輔助決策;特定場景人群聚類分析;針對中小企業(yè)不同場景的分析模型。
3.體制造成核心能力不足
大數據運營需要專業(yè)團隊,但是我國運營商的體制注定這種專業(yè)團隊無法保持穩(wěn)定,導致核心能力不足。
一是數據整合能力較弱,網絡支撐系統(tǒng)、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獨立性較強,整合驅動力不足,運營商的大數據平臺外部數據整合能力較弱。
二是缺少大數據專業(yè)能力,如數據分層管理、計算、建模等。運營商當前的人才管理機制是公司進行人才儲備、構建大數據核心能力和推動大數據運營中心有效運營最主要的障礙。
三是缺少大數據對外應用服務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流程規(guī)范和商務支撐。
4.數據風險成為最大瓶頸
電信大數據涉及用戶個人隱私,在用戶數據安全和信息保護方面要求嚴格,如何在數據交易過程中,有效規(guī)避數據安全風險,切實做好數據安全管理和保障,是運營商發(fā)展大數據業(yè)務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zhàn)。巨大的輿論風險,讓運營商在大數據商用方面舉步維艱。
二、物聯網數據,才是運營商的未來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物聯網,是一種連接范圍不斷擴大,連接結構不斷深化的過程。而物理網數據體量,相比人聯網,接近無窮大。
運營商在物聯網產業(yè)發(fā)展初期,由于大規(guī)?;A網絡搭建的需要,必將扮演一段時間主導者的角色。物聯網初期的大數據資源也將是海量產生的,這才是運營商“Big Data for Big Impact”真正的未來。
物聯網大數據初期,至少有兩個爆發(fā)級別的數據,是當下就能夠產生價值的,值得運營商提前行動。
1.位置信息下的跟蹤經濟
跟蹤在互聯網時代就已經成為了顯著特點,互聯網公司早期使用Cookie來追蹤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行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話號碼成為了人的標識,加上手機定位功能,使得我們追蹤一個人的行為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