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小時候的布勞恩就表現(xiàn)出極佳的探索精神與冒險能力,動手能力超強,不僅捯飭“火箭”,還曾組裝汽車。但由于過度注重實踐,疏于課堂學習,所以物理和數(shù)學不合格,成為了天才布勞恩的短板。不久,馬格努斯·馮·布勞恩將兒子送到了埃特斯堡寄宿學校,希望嘗試一種新的教育方式,給兒子更多的成長可能。在這個富麗堂皇的寄宿學校里,布勞恩的確接受了別具一格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同時少了許多束縛,能有更多時間來研究他酷愛的太空和星星。
192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布勞恩接觸到了赫爾曼·奧伯特的大作——《飛向星際空間的火箭》,翻開書的一瞬間,他整個人興奮到了極點,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更多。然而,越往后翻,他卻越是崩潰,因為滿紙的數(shù)學公式,讓他根本摸不著頭緒。于是,布勞恩只能去請教數(shù)學老師,而老師語重心長地勸慰道,只有學好數(shù)學和物理,才能看懂奧伯特書中的要義。于是,茅塞頓開的布勞恩立志要學好這兩門自己最爛的學科。不久,他還真的攻下了這個難關,一躍成為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
歐洲火箭之父赫爾曼·奧伯特
中學畢業(yè)后,布勞恩來到瑞士蘇黎世的聯(lián)邦工學院繼續(xù)深造。當時,德國的業(yè)余火箭愛好者已經(jīng)掀起了研究火箭的熱潮,布勞恩不僅身處其中,還參加了偶像奧伯特創(chuàng)建的德國空間旅行協(xié)會以及內貝爾火箭小組的研制活動,并幫助證明了揮發(fā)性液體燃料才是太空飛行器的前途所在。1932年,回到柏林的他又以航空工程學士學位畢業(yè)于夏洛滕堡工學院,并在兩年后以22歲的年齡拿下了柏林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以自己的人生詮釋了什么是火箭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