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異步的新人,我不太會寒暄,所以能來到這個社區(qū)真的是緣分,那究竟是什么樣的緣分我先賣個關子,如果這個系列文章能夠連續(xù)10期的話我再來原這個伏筆。
那為什么要講物聯網呢?
我曾經是一名物聯網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前段時間從公司離開進入高校,做了一名教師。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在物聯網行業(yè)工作的這幾年我有很多感受,對這個行業(yè)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感情,我又自認為是一個能夠把事情和道理講的很通俗的筆者,所以我想把我對于物聯網方方面面的體會分享給大家。對的您笑納,錯的也就姑且聽之,不必太在意。
那就從最開始說起,我04年來到江南大學,那個時候江大剛剛搬到大學城新校區(qū),整個學校就像一個工地,以至于第一天就有一個室友打包回家了,這的確和無錫秀美的風光不太搭。我高考報的專業(yè)是計算機,其原因可能和很多IT同仁一樣,覺得計算機就是玩電腦游戲嘛,當時所在學院的名字叫信息工程學院。然后順利畢業(yè),考研仍然選擇了江南大學的計算機專業(yè),主要研究模式識別方面的技術。學生嘛,有時候也不關心學校的一些風吹草動,就在2010年信息工程學院和控制學院突然合并成立了“物聯網工程學院”!這還真的是一個大事,因為我們當時壓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物聯網,而且這個不太上口的名字似乎有點掉價,信息工程多好聽....。后來才知道原來是溫總理在無錫也畫了個圈,這個圈就是物聯網。江南大學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擁有物聯網學院的大學,無錫也因為溫總理的到訪而成為了物聯網行業(yè)發(fā)展的排頭兵,我呢也稱為第一批物聯網學院畢業(yè)的研究生。
工作經歷我們后邊再說,因為翻開工作經歷,簡直就是一幅物聯網全行業(yè)項目的畫卷。先談談我對物聯網的理解,也希望對新入行的朋友有所幫助。這個行業(yè)剛開始很混亂,當然現在也沒好到哪去,不過經歷了之前互聯網浪潮的洗禮,大家也都知道了物聯網“時代”話語權的重要性,初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曾經被“物聯網”、“傳感網”、“泛在網”、“智慧網”這些術語所混淆,好在目前基本上采用了物聯網這種說法,并不是說其它的說法不對,而是各有側重,用帶有側重的名詞來概括現在的物聯網的確也是不妥的。那究竟什么是物聯網,名目繁多的各種書籍,互聯網上數以萬計的名詞解釋,或者我可以羅列出幾十種關于物聯網概念的解釋,而且每種解釋都是專家說的,聽起來也特別有道理。所以作為一個過來人要我說什么是物聯網,我會說這東西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如果非要我給個定義的話,那我選擇最簡單的定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怎么樣,這解釋簡直完美!(其實煩的在后面,還要解釋這里的“物”是什么,相連是怎么相連,用什么技術實現等等。)
國內物聯網發(fā)展的怎么樣?當然不能用0和1來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還是想說如果以物聯網概念存在將近10年期來看的話,那么發(fā)展的并不怎么好。在本文這個階段我不羅列數據,也不量化,因為那樣的話就沒完沒了了,而且對于數據的解讀每個機構和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只從大眾的感受和對于身邊事物的變化來說,物聯網的概念跑得太快了,而實際的東西相對滯后。這一點也符合了中國特色:“概念先行”、“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等?;叵胫盎ヂ摼W的發(fā)展,那時候我還是用電話線上網,上網都是按分鐘計的,一臺奔3的聯想電腦花了1W塊,試想那時候的百度、淘寶、騰訊做得再好、概念再領先可能會像現在一樣火嗎?直到隨著產業(yè)鏈的逐步成熟,上網資費的下降、電腦主機價格的下降,互聯網才迎來了10年井噴式的發(fā)展,不過要說明的一點是,能夠在大的浪潮中成長壯大的企業(yè),都是在蟄伏期就注意布局和技術積累的企業(yè),待到產業(yè)鏈趨于成熟,這些肯于“栽樹”的企業(yè)就會收獲那一片“陰涼”?,F在沒有人會去過多考慮上網的費用,也不會為買一臺電腦糾結太久,網速也能夠滿足大部分服務的要求,所以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瘋狂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概念被提出,這時候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