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創(chuàng)新與制造產業(yè)想象的太簡單,反而又在概念和商業(yè)上想的太多”,邵國光向TechWeb表示,國內這一批跳進可穿戴設備大潮中的創(chuàng)業(yè)者充滿浮躁心態(tài),甚至是在提前透支外界對整個市場的紅利預期,“稍微相關的股票都漲了很多輪,很多創(chuàng)業(yè)團隊產品還沒有成型就拿到大量投資和高估值,我們都看的心驚肉跳,這個市場遠未成熟,泡沫很大。”
短期綻放希望渺茫
有評論家對于可穿戴設備的暢想是:嵌入皮膚、溶于肢體、可隨時擴展、高智能化。如果從這幾個標準來衡量,眼下的產品還遠不及格。
而這時候就給可穿戴設備下“替代智能手機”的注解,顯然也不太合時宜?,F(xiàn)階段來講,許多可穿戴設備只能算是手機的附庸產品,通訊、社交等功能以手機為基礎,可穿戴設備只是起到一個拓展的作用,且拓展的領域是智能手機本身無法獨立完成的功能需求。
體育運動與醫(yī)療健康是最符合上述特點的垂直領域之二,不過以目前中國人普遍的生活習慣和態(tài)度來說,做大市場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潛心開發(fā)產品,透徹研究需求也是王道。
“蘋果iWatch做了這么長時間都沒有做出來,代表這個領域真的難度很大”,360隨身WiFi負責人、奇酷網總經理朱明華認為,做可穿戴設備技術與用戶需求點的把控要平齊,現(xiàn)在大家說的泡沫其實一種是技術不到家,另一種是熱錢太多。
易觀國際分析師徐昊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不管是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VC,都存在借可穿戴概念炒作甚至投機的現(xiàn)象。市場熱情有退燒跡象,2014年出現(xiàn)顛覆感官和市場的好產品,希望依然渺茫。
也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穿戴設備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畢竟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更新也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真的有一種智能口罩能幫助人們應付北京的霧霾問題,相信一定會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