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突如其來的“無人超市”,一下子就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尤其是“無人”這個詞匯,讓人聯(lián)想到了人機器智能替代人工的趨勢,也有人將之歸因為“新零售”驅動的成果,甚至以“第四次產(chǎn)業(yè)革命”來大唱贊歌。

突如其來的“無人超市”,一下子就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尤其是“無人”這個詞匯,讓人聯(lián)想到了人機器智能替代人工的趨勢,也有人將之歸因為“新零售”驅動的成果,甚至以“第四次產(chǎn)業(yè)革命”來大唱贊歌。
可“無人超市”在國內(nèi)的爆紅終究還是晚了一步,亞馬遜在去年12月份就推出了新型概念店Amazon Go,日本的媒體在今年4月份便開始大肆渲染“無人收銀系統(tǒng)”。只不過,無人超市在國內(nèi)的爆紅,得益于流量黑洞的馬云爸爸、顛覆升級的新零售,以及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比國外來的更加直接。
誰在擁抱無人超市?
7月8日,阿里的無人超市“淘咖啡”正式落戶杭州,按照媒體描述的場景:掃碼進店,拿了東西就走,支付寶自動扣款。“淘咖啡”仿佛是一把神奇鑰匙,一不小心打開了一個萬億規(guī)模的新市場,原來形形色色的“無人超市”已經(jīng)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落地,繽果盒子、Take Go、F5未來商店等無人便利店開始扎堆。
為什么要普及“無人超市”,除了科技發(fā)展的“煽風點火”,控制成本大抵是最能讓人信服的答案。有數(shù)據(jù)顯示,即便是歐洲、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零售業(yè)的毛利潤僅為15%-20%,其中人力成本占到了12%左右,為了節(jié)約成本、解放勞動力、彌補用工短缺,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卻也是料想之中的解決方案。盡管中國零售業(yè)的人力成本僅占7%左右,緩解雇傭成本過高帶來的盈利壓力,幾乎成了零售行業(y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訴求。
歐尚、大潤發(fā)、沃爾瑪?shù)染€下連鎖商超,以及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頭的動作,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降低人工成本的必要性。沃爾瑪在今年6月初推出了自助雜貨售賣亭,伊利、娃哈哈等紛紛聯(lián)手深藍科技無人便利微店,趨勢不證自明。
可“無人超市”真能如其所愿嗎?有消息稱,一個Amazon go店面的投入金額高達數(shù)千萬美元,如果只是為了替代幾個收銀員的降本效應,付出如此巨大數(shù)量級的代價或許并不是一個正確選擇;阿里的“淘咖啡”還只是一個概念店,噱頭成分大于實際;繽果盒子還在小范圍投放,能否經(jīng)得住人性的考驗尚不得而知,而深藍科技的Take Go還處于試驗階段......
不過,海外曝出的壞消息是,Amazon go在實際測試中發(fā)現(xiàn),在數(shù)百平米的無人超市里,一旦選購人數(shù)超過20人,店內(nèi)的設備就無法正確追蹤用戶行為及選購的產(chǎn)品標簽。相信國內(nèi)的“無人超市”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只是被有意公關和諧掉罷了。
無人超市還有多少坑?
記得剛剛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畫這樣一張餅:所有的商品都被貼上RFID標簽,在超市購物時無需在收銀臺人工盤點,機器自動識別商品的RFID標簽即可完成付費。然而終其四年大學時光,這種場景在實驗室里都未曾模擬過,或許招生老師還會接著忽悠一屆又一屆的學弟學妹。
不同于學院派的教授們,商業(yè)市場的弄潮兒們向來都是實干派,無人超市也好,無人便利店也罷,個中解決方案確實和RFID有些關聯(lián),并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
亞馬遜是這樣描述Amazon go的:顧客只需下載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掃碼成功后,便可進入商店開始購物。Amazon Go的傳感器會計算顧客有效的購物行為,并在顧客離開商店后,自動根據(jù)顧客的消費情況在亞馬遜賬戶上結賬收費。其中涉及了計算機視覺、傳感器、深度學習等技術,核心在于識別動作、商品和人,通過位置或姿勢進行關聯(lián),亞馬遜也形象地稱之為“just walk out”技術。
深蘭科技的Take Go看起來比亞馬遜走的更遠,官方宣稱應用了應用了人工智能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能領域最前沿技術。比如說通過人自身的手脈識別,掃手就能進店。
相比之下,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等無人便利店的解決方案要更加純粹。除了“進門”的掃碼技術,選購、跟蹤、購買等大多基于RFID技術,付款方式也是大眾習慣的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掃碼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