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生產制造的重要一環(huán)仍是自動化能力,這是鋼的能力。
今天的生產環(huán)節(jié)更需要自動化組件來提升生產力,也就是說,機器人控制著掌管其他自動化設備控制器的制造工作。
在中國徐州,作為全球第5大建筑設備制造商,徐州工程機械集團使用了一臺重達3噸的巨大自動裝載機器人來確保員工的安全,防止他們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和極端高溫等惡劣環(huán)境。在這家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內,自動駕駛輸送車沿預定路線行進,機器人進行著焊接、電鍍和鋼板切割等操作,傳感器監(jiān)測著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工人在必要時可進行干預。該公司表示,生產流程上的這些變化使生產力提升了40%到50%。

這是一個全新的智能制造時代,它正在改變工廠的運作模式。新一代的傳感器和計算機技術已經將這一技術變革帶到了實際工作中:機器可以進行自行診斷和修理,它們知道何時會出現故障,從而避免相應的損壞;輸送帶會自動調整帶速,無需人為干預;溫度一直處于控制當中,確保產品質量可以保持在100%。
偉創(chuàng)力采用的正是這樣的自動化、機器人組件,這也是智能制造技術的提升。智能制造之下,工廠為設備配備了傳感器、驅動器以及與智能手機內部相似的技術,大數據能夠幫助操作工在生產過程中確保所有工序的順利運行。
如偉創(chuàng)力先進制造中心高級副總裁Murad Kurwa說:“在采用這些流程之后,我們可以明確地了解哪些地方需要強化,部件是否被精確地組裝,或客戶的產品和工程設計是否需要改進。”
智能制造時代,自動化已經被植入到偉創(chuàng)力的工廠中??▋然仿〈髮W的研究者最近推出了兩款尚在實驗階段的機器人——Baxter和CoBot,它們會自主進行協(xié)作來完成用戶要求的動作。這一“概念驗證(PoC)”項目讓Baxter(有手臂但不能移動)和CoBot(無手臂,但有一個籃子,可以移動)通過無線網絡進行通信,確定以最佳方式完成運送動作。未來這些機器人將可以通過傳感器來完成幾乎整個制造流程。
這些生產制造層面的改進為偉創(chuàng)力國際提升了40%到50%的生產力。所以,在偉創(chuàng)力的自動化制造能力之下,想必手機領域的饑餓營銷將不會再發(fā)生。這更是對智能產業(yè)的核心推動。
制造層面的硅能力:IT能力更為關鍵
生產中的自動化靠鋼,那么IT管理能力就是硅力量。
在智能制造成為常態(tài)之前,還有一些難題尚需解決。首先是IT問題,需要將現有的企業(yè)IT系統(tǒng)接入到車間,而大多數車間的計算機網絡一般還相對低級。
從IT角度來說,智能制造意味著尖端系統(tǒng)。博世軟件創(chuàng)新公司的HeinzDerenbach博士在麥肯錫的一份刊物中解釋道:“下一個重大的步驟是考慮清楚機器、生產組件、制造環(huán)境和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的IT架構之間的相關性,以將控制機器的生產技術與組件的技術數據融合在一起。這要求高度的標準化,讓機器知道該如何對特定組件進行什么樣的操作,而組件也能確認機器已經完成了這一操作。這種IT的關聯(lián)遠遠超過了目前制造系統(tǒng)的范疇。”
此外,安全性和確保漏洞不干擾生產過程是業(yè)界面臨的又一挑戰(zhàn)。偉創(chuàng)力的Kurwa指出,制造傳感器將數據提供給路由器,卻可能面臨數據安全問題。在一些情況下,較為松懈的安全措施可能會導致員工選擇易于破解的密碼,讓陌生人有機可乘侵入敏感系統(tǒng)。在未來的工廠中,用戶仍然需要想出比“666666”更安全有效的密碼。

同時,智能制造還缺乏一套行業(yè)標準協(xié)議。由于既有傳統(tǒng)的工廠設備又有傳感器和路由器,多層技術的參與為共同標準的設定增添了難度。Kurwa表示,這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對于用于工業(yè)用途且安裝了傳感器的衣物來說,需要考慮到如何使用微型芯片以避免水洗受損。
未來的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的IT能力到底應該如何建設?偉創(chuàng)力其實給出了答案,這就是不僅要將帶傳感器的組件投入使用,未來的工廠還要建設云計算能力。隨著相應技術的發(fā)展,最終做出決定的將會是云系統(tǒng)組件而不再是一個單個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