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找到一條擊敗蘋果的好辦法,但好日子并未如期而至。
如果想擊敗蘋果,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走云端一體化的路數了。不是嗎?
作為“云”主導者的谷歌(微博)和作為“端”主導者的傳統(tǒng)手機廠商現在是各唱各的調。谷歌之所以馬不停蹄地升級Android,就是不希望手機廠商在Android上做過多的自主開發(fā),從而影響谷歌主力產品如搜索和地圖等的推廣,因為畢竟最后還是靠這些來賺錢的。而手機廠商則一門心思想著怎么賣手機,服務本身反正很難掙錢,也就不是那么積極。最后的結果就是Android手機的消費者體驗遠遠趕不上iPhone,蘋果得以享受高得驚人的品牌或者說是用戶體驗的溢價,以一己之力攫取了手機市場50%以上的利潤!
因此,當同樣擁有強大云服務能力的廠商(這里主要指的是互聯網廠商)開始定制手機,當他們將自己的云服務與手機硬件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當他們的云手機的消費者體驗能夠達到iPhone的80%而價格卻只有iPhone50%的時候,云手機的好日子就來了。
百度和阿里巴巴肯定明白其中的道理。5月15日,百度正在移動搜索領域展開公司歷史上最大膽的嘗試。百度發(fā)布了定價不超過1000元(合158美元),搭載“百度云”(Baidu Cloud)系統(tǒng)的智能手機——這是一款通過修改谷歌Android平臺開發(fā)出來的手機操作系統(tǒng)。百度表示,這款手機將啟用一個獨立品牌。
阿里巴巴的動作更早一些。去年7月28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由該公司獨立研發(fā)的阿里云操作系統(tǒng)(阿里云OS)。這是云計算技術在國內移動終端的首次大規(guī)模產品化應用,同時,全球首款搭載阿里云OS的天語云智能手機W700也一并亮相。
但阿里巴巴這款智能手機的銷售數據一直是個謎。很多媒體都在追問阿里云手機的銷量,而阿里云總裁王堅總避而不答:“我只能說比預期還要好。”直到今年5月30日,阿里云宣稱搭載阿里云OS的智能手機累計銷量達到100萬臺。
與滿大街的iPhone相比,云手機的現實的確有些尷尬。
免費云
雖然百度和阿里巴巴都打云概念的這張牌,但百度的“云”重在搜索,阿里巴巴的“云”主打網購。兩者都結合了自身最強大的優(yōu)勢。
阿里云最早誕生于2009年9月10日。那天,正是阿里巴巴集團創(chuàng)辦十周年。在慶祝晚會上,阿里巴巴原來的云計算團隊突然以子公司身份現身,號稱將專注于云計算研發(fā)的阿里云。不過,在年底一場轟轟烈烈的招賢納士運動之后,他們很快湮沒在阿里巴巴龐大的體系之中。
接下來,事情就變得麻煩起來。當阿里云龐大的云布局曝光——分布式計算系統(tǒng)、分布式數據庫、手機操作系統(tǒng)、瀏覽器、輸入法、搜索、地圖、郵件、翻譯等。很多人并不相信,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一個書生氣十足的博士,如何消化這一盤過于巨大的蛋糕。
兩年后,阿里云正式推出獨立研發(fā)的阿里云OS。新的質疑接踵而來:阿里云手機到底賣出了多少?互聯網企業(yè)攙和到智能手機產業(yè)鏈中,勝算究竟會有多大?預置了阿里巴巴太多應用的手機會有多少用戶能夠接受?盡管后來阿里云動作不斷:從與日本游戲平臺DeNA達成戰(zhàn)略合作,到獲得政府億元資金支持,再到聯手天語發(fā)布W806大黃蜂以及W619小黃蜂,但疑問從未停止。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微博)則認為阿里巴巴在通過云計算進行產業(yè)布局。他說:“所有互聯網企業(yè)都不會通過智能手機賺錢,手機制造業(yè)畢竟已是紅海市場,大家趨之若鶩的本意在于營造以云計算為核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此,王堅亦多次宣稱阿里云一心只想搭建基于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的開放平臺,在新的領地為阿里巴巴集團筑起一座新的堡壘。
阿里云手機很快就有了“追隨者”,以近80%份額主導中國搜索市場的百度同樣將心思用在了云上:從去年發(fā)布首款深度整合百度·易平臺的戴爾(微博)Streak ProD 43手機到整合重頭資源成立“百度移動·云計算事業(yè)部”,從今年正式發(fā)布云戰(zhàn)略,開放百度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優(yōu)勢,到推出第二款搭載百度云智能終端平臺,由長虹貼牌、富士康代工、聯通包銷,打通全產業(yè)鏈的智能機H5018,以及最近發(fā)布的基于Android4.0版本深度定制的ROM平臺,百度的云雪球越滾越大。
有同行谷歌在Android平臺的成功在前,百度開發(fā)云系統(tǒng)也并不那么突兀。而相比阿里云堅稱其操作系統(tǒng)完全屬于自主研發(fā),百度選擇基于Android二次開發(fā)的保險舉措也使其免遭質疑。據了解,在最新發(fā)布的百度云手機中,百度為其設置了智能搜索、百萬首正版音樂免費下載、百G網盤免費使用、云備份等等云服務。
百度的用意自然遠遠不止在于賣手機,而試圖將百度各種應用與服務串聯起來,以開放共贏為誘餌,開放API,打通手機終端廠商、硬件制造商及開發(fā)等產業(yè)鏈各個環(huán)節(jié),培植一個足以讓自身坐享其成的生態(tài)圈。
真假OS
“我要澄清一下,阿里巴巴沒有做手機,只會免費提供云操作系統(tǒng),不管對方是傳統(tǒng)手機廠商,還是互聯網企業(yè)。”在與王堅接觸的一小時內,他將這個意思反反復復表達了六遍。
王堅從來不會承認自己的云OS就像點心OS、小米MIUI、百度ROM那樣,基于Android修改而來,假如有人以此質疑他,他會按住性子耐心解釋——僅僅是兼容Android而已。對于這款費時三年,耗費1200多位工程師心血,多次推倒重來打造出來的產品,王堅不免視若珍寶。
不過,不少業(yè)內人士并不買阿里云OS的賬,認為其不過是自娛自樂的噱頭而已。
“比較PC與智能手機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由于PC硬件核心CPU與軟件核心操作系統(tǒng)都不在中國人手中,最終導致全行業(yè)打起了價格戰(zhàn)。至少到目前位置,這個狀況在智能手機行業(yè)并未改變,照此下去,我認為歷史還會重演。”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他認為,除基于Android等成熟操作系統(tǒng)二次開發(fā)的國產操作系統(tǒng)之外,還有企業(yè)宣稱完全自主研發(fā)出了操作系統(tǒng),但從專業(yè)角度評判,他們所說的未必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操作系統(tǒng),充其量只是商業(yè)手段。當然,國內企業(yè)有自主研發(fā)操作系統(tǒng)的意識值得鼓勵,但要務實。
事實上,無論阿里云OS還是百度云智能終端平臺,的確與全球主流操作系統(tǒng)及平臺不太一樣。比如,百度力推的百度·易手機主打的概念就是“智能框”、“云服務”、“百度應用”、“貼心功能”四大個性化服務,而阿里云OS則將基于云計算的網購等多類應用放在了首要位置,大打“定制”牌。
雖然,阿里云OS無法與三大巨頭比肩,但畢竟為實力稍遜者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至少,阿里云OS在方便、本土化及低門檻方面確實誘惑不小。天語當初之所以敢在阿里云OS尚未成型時投入資源共同開發(fā),難免有其“賭一把”的心理,但面對阿里云開出的“不收取授權費,不參與智能手機銷售分成,補貼60億元在淘寶進行促銷”的優(yōu)厚條件,想不動心也難。
“6月份,天語之外用阿里云OS的另一家廠商的產品可能會面市,7月份還會有,不知道今年會有多少。”王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