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型機時代CISC架構、小型機時代RISC架構到x86架構,處理器架構的演進史代表著服務器的發(fā)展史。而如今,一股新的勢力正試圖改變現有的服務器市場格局,它便是ARM架構的服務器處理器。當然,現在就判斷ARM架構能夠對服務器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還為時尚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其所擅長的領域,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ARM的機會來了
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IT領域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詞、熱詞出現,而這些都在推動著底層技術的變革。以服務器為例,過去幾十年以Scale-up(縱向擴展)為主的應用模式在云計算時代正在逐漸轉向Scale-out(橫向擴展)的應用模式。這一變化直接導致服務器的采購需求從一味追求單點性能轉向了性能、功耗、成本等各方面的平衡。毫無疑問,這給一向以單位能耗性能表現見長的ARM,留下了新的機會。
互聯網給服務器產業(yè)所帶來的影響同樣明顯,如今不管是不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都將是絕大多數企業(yè)進行商務經營的必要途徑,因此企業(yè)互聯網化已是必然。而互聯網都是標準的三層架構,即互聯網Web接入、企業(yè)應用、核心數據庫。其中,由于企業(yè)應用、核心數據庫等對于服務器性能有著較高的要求,ARM一時想進入并非易事。而Web接入層則不同,其并不要求服務器有多高的處理性能,而是追求更高的I/O吞吐能力,這只能通過增加服務器的數量來滿足。鑒于能耗的表現,這無疑又是ARM的一大機會。
以上僅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ARM所面臨的機會,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簡單而言,只要是不過分追求服務器性能,而使用量又比較大的場合,都是ARM的機會。不過話說到這,就不得不說另一層意思,機會是有了,誰來把握機會?
眾所周知,ARM僅僅是研發(fā)處理器架構,并不具體生產產品。其下游一眾OEM廠商更多以消費級處理器的研發(fā)生產為主,遠不足以對企業(yè)級處理器市場產生影響。有沒有技術實力、品牌影響力等足夠強大的處理器廠商來將ARM架構在企業(yè)級發(fā)揚光大呢?顯然是肯定的。
擁抱ARM
早在2012年年底,AMD就曾宣布將于2014年推出基于ARM架構的Opteron(皓龍)處理器;2013年,AMD將該計劃納入官方路線圖;今年6月30日,AMD宣布即將推出AMD Opteron A1100系列開發(fā)套件,配備的就是AMD首款基于64位ARM架構的處理器,代號為“西雅圖”,該處理器內置ARM Cortex A57內核。
顯然用不了多久,正式的AMD ARM架構處理器產品就將上市。我們先不去探討AMD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先來看看AMD在開發(fā)推廣ARM架構產品有何優(yōu)勢。
優(yōu)勢一,毫無疑問是其多年的處理器研發(fā)生產技術積累。AMD產品一向以低功耗、高性能見長,從其建立至今,研發(fā)的產品不計其數,其中很多都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經驗積累并不是隨便一個廠商就可以比擬的。優(yōu)勢二,貼近客戶,了解用戶需求。與ARM僅研發(fā)架構不同,AMD生產產品、接觸用戶,因此更了解用戶,也能更好地根據用戶需求改進產品、發(fā)揮各自架構的優(yōu)勢。優(yōu)勢三,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AMD與全球主流服務器廠商均保持著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這對今后的產品推廣顯然是重大利好。優(yōu)勢四,品牌優(yōu)勢。AMD在全球幾乎家喻戶曉,用戶也更容易接受。
當然,以上四點僅是筆者眼中AMD較為突出的優(yōu)勢,關于其他特質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或許有人會說,技術好、品牌大、又懂用戶、又有廣泛的合作伙伴,為什么還要去開發(fā)ARM架構的產品,而不是繼續(xù)在x86路線上走下去。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AMD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筆者認為,這其中更多是一個成本的衡量。試想,當前用ARM相對成熟的架構,加上自身的技術,AMD很快便能推出成熟的產品,搶占先機。但如果全部靠自身研發(fā),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另一方面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市場檢驗。到時候別說吃肉,可能連湯都喝不著了。
至此,我們已經分析過AMD選擇ARM的動機和優(yōu)勢。從戰(zhàn)略角度來講,這不失為一招好棋。投入小、見效快,同時可以節(jié)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x86產品的研發(fā)改善中,奪回企業(yè)和數據中心服務器的市場份額,一舉多得。這一點其實在2013年AMD公布的服務器路線路中已經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