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今天在深圳召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在主題為“顛覆性技術與人類未來”的高端對話中表示,人工智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科學和互聯(lián)網的結合還做得不夠,未來發(fā)展人工智能,必須把科學和互聯(lián)網結合。
在昨天的IT領袖峰會現場接受科技的采訪時,張首晟表示,摩爾定律的大趨勢、大數據的產生、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的三個條件。
談及材料的價值,張首晟認為材料對整個人類社會非常重要,幾乎人類任何劃時代的時代都是以材料命名,比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再到硅片時代。“我的發(fā)明是建筑在石墨烯以上,叫錫烯,完全顛覆性的科技發(fā)明,但又跟人工智能下一步發(fā)展有必然結合,因為我們的計算能力一定要更大地提高。”
張守晟認為,過去的人工智能都是簡單仿生大腦的神經元,但到下一步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理解智慧的數學原理,完全可以設計和大腦完全不相關的智能機器,遠遠在數量級上超過大腦的功能,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是科學家大有作為的時代,也是科學和產業(yè)緊密結合的顛覆性時代。(王真)
以下為張守晟現場講話實錄:
張首晟:非常榮幸有機會跟大家做分享,今天這個話題是人工智能,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剛才說到顛覆,人類已經進化了十萬多年,但到了人工智能時代才是真正的飛躍,它帶來的顛覆性比剛才說的四個更重要。
但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你講的過去四點在空間上還是受到了一定限制,大陸、海洋、天空,總的來講還是在地球的范圍里開發(fā)新的領土,但今天我們碰到人工智能和科學,科學是無限的江山,這也是給了我們非常多新的機會。
在這個領域里我看到兩個重大機會,中國現在在互聯(lián)網領域和科學領域有非常大的進步,但總得來說,在把兩者跨界結合方面還做得不夠,為了真正推動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兩者之間必然要緊密連接,我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上午的討論中有人說,人工智能的概念六七十年前就提出來過,為什么今天才突飛猛進,主要是三者的匯合:一是計算能力按照摩爾定律在增長,每過18個月翻一次倍;二是大數據的產生;三是算法上有很大的進步。
回到兩個基本點:“摩爾定律是不是繼續(xù)往下走”,這是我個人研究的領域,現在大家普遍認為過去五六十年摩爾定律的確是按照每過18個月翻一倍來走,但過去五六十年的推動基本是工程師做的,只是把芯片器件、三極管大小做得越來越小,但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按照這種做法繼續(xù)下去,摩爾定律馬上會停止往前按照同樣速率推進。
所以現在給了科學家很大的機會,我們可以在白紙上畫最美的圖案。我個人發(fā)現摩爾定律之所以會碰到阻力,就是因為每個三極管散發(fā)的熱量基本差不多,但如果把三極管數目每過18個月翻一倍,它產生的熱量也是翻一倍,這樣集成下去,芯片馬上會燒掉。
我的科學發(fā)現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使得電子能夠在芯片層次按照高速公路的原理按照車道運行,不會雜亂無章,幾乎不產出任何熱量,這也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發(fā)現,在2007年被評為全球十大科學發(fā)現之一。
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硅谷當年之所以有機會,也是歸結于技術的發(fā)明。但現在我們按照老路跟硅谷競爭肯定會落后,如果有一個新技術產品、新材料發(fā)現,那必然會導致新的顛覆性機會。所以今天我們在深圳開這個會,我也是希望哪一天看到深圳能夠成為下一個硅谷,但要真正成為下一個硅谷,一定要抓到技術層次顛覆性的改革。
剛才講起人類社會的歷史,其實材料對整個人類社會起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幾乎人類任何劃時代的時代都是以材料命名,比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再到硅片時代,我的發(fā)明是建筑在石墨烯以上,叫錫烯,完全顛覆性的科技發(fā)明,但又跟人工智能下一步發(fā)展有必然結合,因為我們的計算能力一定要更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