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楊樂昆解釋什么是監(jiān)督學習。 視頻來源Facebook Code博客(02:24)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自谷歌的AlphaGo戰(zhàn)勝人類棋手引起轟動后,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們都在談論人工智能。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人工智能可能還僅僅只是一個熱門的詞匯,并沒有詳細的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又有哪些行業(yè)會被人工智能顛覆?
當?shù)貢r間12月1日,F(xiàn)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楊樂昆(Yann
LeCun)和應用機器學習部門主管Joaquin Qui?onero Candela共同在Facebook
Code博客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ealed》的文章,向公眾解釋了上述概念,并闡述了Facebook目前在做的研究。
在文章中,兩位Facebook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認為,其實人工智能已經來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比如,當你起床,瀏覽手機頭條新聞,回復博文,為老媽訂購毛衫,鎖門,開車上班,一路聽著收音機里的美妙音樂。這一系列的行為都和人工智能息息相關。
“此時,你已經使用人工智能不下十幾次了——被喚醒、早間地方天氣預報、購買禮物、鎖門、注意即將到來的堵車、甚至識別一首還不熟悉的歌曲。人工智能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讓日常生活發(fā)生大不同。但是,這并非你在科幻電影里看到的人工智能(神經兮兮的科學家噼啪敲打鍵盤,試著阻止人工智能摧毀世界)。”楊樂昆在博文中說。
人工智能是什么?
人工智能深入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威脅人類。在這兩位專家看來,人工智能并不是魔術,而是代碼。
“人工智能是一門使用算法技術設計智能系統(tǒng)和機器的嚴謹科學,而這種算法技術的靈感某種程度上源自我們對大腦的了解。”兩位在博文中描述到。
楊樂昆本人更是親自在視頻中介紹了人工智能是如何被訓練的。比如,圖像識別,教會機器識別圖片上的小狗和汽車。首先,需要研究員給機器不斷地輸入狗和汽車的照片,并告訴機器什么樣的符號代表小狗,什么樣的符號代表汽車。當機器給出答案時,再給機器一個反饋,告訴它,是否回答正確。有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做訓練后,當機器遇到新的圖片,就能辨別出圖像上的物體了。機器也就具有了識別圖像的智能。
除了上述的監(jiān)督學習外,楊樂昆還介紹了人工智能另外兩種學習方法。一個是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即在一個特定情形中,機器執(zhí)行一個或者一系列動作,并且得到回報。這通常用于教機器玩游戲和贏得比賽,比如,國際象棋、西洋雙陸棋、圍棋或者簡單的視頻游戲。
另一個為無監(jiān)督學習/預測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 / predictive
learning)。對于人類說,許多知識是老師或者家長交給我們的,但也有更多的知識是我們在無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會的。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周圍環(huán)境以及認識到我們的動作所造成的影響,來了解世界運轉的規(guī)律。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人類來說非常正常,但對于機器來說,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還有一段距離。
“如今,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讓機器來學習這樣的一些事情,至少機器不能做到人類和動物可以做到的這些事情。我們缺乏用于無監(jiān)督或預測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這是限制當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因素之一。”兩位在博文中指出。
Facebook在人工智能里做了哪些研究?
2013年,F(xiàn)acebook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FAIR),楊樂昆成為Facebook這個新成立實驗室的主任。
楊樂昆是紐約大學終身教授,是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研究的先鋒。在加盟Facebook之前,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超過20年,那里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計算機研究實驗室,誕生過許多偉大的產品。楊樂昆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開發(fā)了一套能夠識別手寫數(shù)字的系統(tǒng),并把它命名為LeNet。這個系統(tǒng)能自動識別銀行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