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關于人工智能的專著或教材都會提及著名的圖靈測試。圖靈測試的目的是測試計算機是否具有智能。測試是這樣進行的:把一個人單獨關在一個房間里,這個人被稱為詢問者,通過一個文本輸入輸出終端與外部聯(lián)系。詢問者提出的問題可以由計算機來解答,也可以由人來解答。如果詢問者不能區(qū)分答案是由計算機給出的還是由人給出的,就可以認為計算機是有智能的。
圖靈測試盡管被不少人認為是有意義的,可批評的意見也不少。
1980年,哲學家約翰·西爾勒提出“中文屋子”的假想實驗。一般人都認為“中文屋子”實驗證明了:即使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其實也沒有智能。
圍繞著圖靈測試的爭論,恰好反映對“智能”定義的爭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有日本開發(fā)第五代(智能)計算機失敗的影響,人們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一直到現(xiàn)在,各種各樣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層出不窮。
比如說,機器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主行走能力,遇到障礙物會停下來或繞過;機器人可以和人進行簡單對話;計算機能識別不少印刷符號;計算機視覺技術能識別一些圖像或跟蹤圖像中運動的目標。
美國航空航天局開發(fā)了第一個船載自主規(guī)劃程序(稱遠程智能體),在遠離地球幾百萬公里的太空,用于控制航天器的操作調度。遠程智能體根據(jù)地面制定的高級目標生成規(guī)劃,并在規(guī)劃執(zhí)行過程中間使航天器運轉——當發(fā)生問題時進行檢測、診斷以及恢復。
無人駕駛汽車似乎在接近實用。
我們的銀行卡、身份證也都變成了ic卡(智能卡)。
手機只要有了操作系統(tǒng),就叫智能手機。
以上這些技術或簡單或復雜,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開發(fā)者并不是特別關心人類是如何實現(xiàn)其智能行為,甚至不考慮究竟怎樣才叫“智能”,只是以解決問題或部分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只求在功能上實現(xiàn)“智能”即可。只要是使用了計算機,只要是系統(tǒng)的行為和人的行為類似或接近,就將其稱為“智能”。
我們把這樣的“ai”稱為“應用ai”(appliedai)、“窄ai”(narrowai)或者稱為“弱ai(weakai)。我也把這樣的ai稱為爬樹型的ai,其實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想到要去月亮。
還是讓我們回到“智能”的定義,“智能”是指高級生物(主要是人類)認知過程(包括:感覺、表征、記憶、概念形成、意識、辨識、判斷、推理、決策、知識形成、問題解決)的能力。
盡管定義不太好下,需要列出一個長長的(可能永遠也列不完的)有關“智能”特性的單子,但我們總不能因為機器只是具有記憶就將其稱為“智能的”,否則,一個晶體管或者一個門電路也都是有“智能”的了;也不能因為機器能夠簡單地適應環(huán)境就將其稱為“智能”,因為任何一個自動控制系統(tǒng)都可以有這樣的功能。
其實,有些“人工智能”還是不稱為“人工智能”為好。如果一定要叫“人工智能”,我就把他們叫做“偽人工智能”。
有人認為:“把神經(jīng)網(wǎng)絡歸類于人工智能可能不合適,而歸類為計算智能則更能說明問題的實質。進化計算、人工生命和模糊邏輯系統(tǒng)的某些課題,也都歸類于計算智能。”
不過,我覺得,送走了神卻又請來了鬼。既然不叫“人工智能”,為何又來個什么“xx智能”?那到底是什么的“智能”呢?顯然,只能是人的智能。那么,哪種科學方法又不是人的智能呢?
最后,我們來談談“強人工智能”(強ai,即strongai)也稱為“通用ai”(generalai)。
我個人認為,所謂“強ai”有兩個特點:其一,機器所實現(xiàn)的“智能”水平至少要與人類相當甚至超過人類;其二,“智能”的實現(xiàn)是以模仿人類的認知過程來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