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知識利用的革命;
(5)知識表示,評估和實施的革命。
現在看來,Web 2.0、語義網、網絡科學還只是這些革命的初級階段。人工智能領域內的各種實實在在的努力已經初現端倪,例如美國的VIVO和iPlant項目,歐洲的 LiquidPub和PL @ ntNet,中國的iCAN,AI 3.0,PlantWorld等等。但距離用戶實實在在地體驗這場革命的成果,任然有待時日。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創(chuàng)新,許多瓶頸尚需突破。
從當前的做法轉變到基于網絡的、數據驅動的做法,除了需要新的方法和系統,更需要施行一整套完善的知識管理方法,以應對規(guī)模、速度以及轉變所帶來影響。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人工智能。
2、從牛頓到默頓
人工智能領域最初是構建在如下的理念之上的,即人類的本質特征——智能,是可以通過機器精確地模擬。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于1955年創(chuàng)造了“人工智能”這個詞,并將其定義為“制造智能機器的科學與工程”。過去的五十余年中,盡管人工智能領域內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其重點仍然是“機器的智能”?,F在的問題是:什么是機器?
概括地說,這種機器仍然是牛頓的機器,遵循牛頓定律。人類是機器的創(chuàng)造者和(或)操縱者,但并不是機器整體的一部分。這也正是機器將會統治人類這種焦慮產生的原因。
然而,面對行將到來的知識革命,我們必須處理的一種新型的機器——人作為機器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Web就是這類機器的典型例子。這種“廣義機器”考慮了人和社會的行為。牛頓定律已經不足以操縱和控制這些機器,我們需要默頓(Merton)的定律,例如默頓有關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還需要例如西蒙的有限理性與海納的行為預測理論等等。這種廣義上的機器可以稱為默頓系統,其與傳統機器的本質區(qū)別是人必須參與到循環(huán)中去,而對現實的計算是處理某種可能性的科學。著眼于未來智能研究和智能系統的發(fā)展,著眼于進一步發(fā)展智能研究與智能系,現在正是我們要從牛頓機器到莫頓系統過渡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