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谷歌開發(fā)出了一款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模擬人腦的軟件,在人工智能領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項虛擬大腦技術,踏出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一步,以往科幻作品中的智能設想似乎有了實現的可能。
虛擬大腦 谷歌AI創(chuàng)新高
自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理念被提出后,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人們期待人工智能幫助他們更快、更準確地完成原本需要大量人工才能完成的任務,從而解放人力。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所說的:“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但與此同時,對于人工智能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過,人們既期待又恐懼、既渴望又害怕。不少科幻作品中都提出設想,當人工智能發(fā)展到極致就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真正替代人類或是干脆消滅人類。盡管這可以看作是文人藝術家的空想之談,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人們潛意識中隱隱的恐懼。
50多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從未放松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顯然還處于研究發(fā)展的初步階段,因此倒是不必現在就杞人憂天、因噎廢食,放棄人工智能的研究。
谷歌、蘋果、IBM等科技巨頭也堅持將大量資金人力投入人工智能研究,蘋果的語音智能Siri、IBM的超級計算機沃森(Watson)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谷歌也毫不落后,今年夏天,谷歌Google X實驗室開發(fā)出了一項新型人工智能技術:一款模擬人腦并具備自我學習功能的軟件,可以稱之為谷歌虛擬大腦。
據悉,谷歌的“虛擬大腦”是模擬人腦細胞之間的相互交流、影響而設計的——模擬人腦中一群又一群相互連接、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神經元”,由1000臺計算機、16000個處理器、10億個內部節(jié)點相連接,形成一個“神經網絡”。當有數據被送達這個神經網絡的時候,不同神經元之間的關系就會發(fā)生改變,這種關系的變化使得該系統(tǒng)形成某“概念”,對某些特定的數據形成反應機制,從而讓系統(tǒng)具備了學習能力,并且能夠在新輸入的數據中找出與學到的概念對應的部分,以達到識別的效果。
研究過程中,Google X的科研人員曾進行一項意義特殊的實驗——在沒有預先輸入“貓”的概念的情況下,這個虛擬大腦分析了1000萬幀從Youtube上隨機抓取的無標簽視頻剪輯圖片,利用10天時間,終于“領悟”了什么是貓,并在接下來輸入的2萬張圖片中準確找出了有貓的照片。
這款有著自學功能的軟件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研究人員無需預先輸入某一概念,它就可以自己決定關注數據的哪部分特征、注意哪些模式,從而自動從輸入的大片數據中“領悟”這一概念,十分類似人腦的學習過程,也意味著人工智能領域對人工干預的需求進一步降低。
AI提高 智能產品受益
谷歌虛擬大腦不僅可作為研究示范使用,更是可以應用于商業(yè),此前就有消息稱這項技術即將投入使用,谷歌的產品也將隨之受益,變得更加智能化,而語音識別很可能將最先獲益。
兩年前谷歌推出了一款語音識別應用Voice Actions,通過它,用戶可以使用聲音來進行搜索、發(fā)送信息、撥打電話、播放音樂甚至給自己留一個郵件備忘錄,既快速又準確。谷歌為之收集聲音數據達數年之久,但在用戶中的反饋,Voice Actions卻不如稍后蘋果推出的Siri,原因便在于Voice Actions在人機互動、語義識別上的體驗遠遜于Siri。
語義識別是即將到來的下一場人機互動偉大革命,而人機互動對科技未來發(fā)展的影響也讓諸多科技巨頭投身這一領域。
蘋果Siri作為一款“革命性的產品”,對語音控制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起了非常大的推進作用。喬布斯曾說:“虛擬個人助理(VPA)代表著下一代互聯網交互方式。”之前,人們通過搜索引擎或網址來獲得內容或服務,而VPA可以通過分析交互歷史,得出個人偏好,來聯結眾多服務和信息源以幫助人們解決具體的事務,就像一個真實的助理。
IBM也不落于后,他們將沃森超級計算機應用于智能手機,研制出一個超級版的Siri。IBM負責創(chuàng)新業(yè)務的副總裁伯尼·梅爾森稱,“這一應用未來可以想象成為一個帶有語音功能的‘沃森’實時回答你的問題,雖然沃森目前在移動設備上會消耗過多電力,但IBM正在積極開發(fā)沃森2.0,希望降低耗電量,并為這款超級計算機增加更多‘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