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肯定不能簡單的想象成是互聯網的延伸,我們來看看物聯網有別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的四大本質特征。
首先,關注外部?;ヂ摼W關注的是內部,物聯網關注的是外部。
其次,不確定性。物聯網關注的外部事件是不確定性的,互聯網關注的網絡內的信息內容是確定的。互聯網上的信息,全球人民去看,都是一樣的,是確定的,除非人為把內容改了。但對于物聯網來說,假如我在這個屋子里布了很多物聯網的終端,目的是防止有人破門而入,那么,你總不能規(guī)定,必須在雨天一個1米82的男人,破門而入的時候先邁左腳吧,你們看,物聯網關心的外部事件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不確定的,但互聯網關注網絡內的信息內容是確定的。
第三,不可重復。物聯網關心的事件不能復制,比如今天某個時刻有人把我手機偷走了,這個時間、地點、小偷的行為,不可復制?;ヂ摼W關心的內容復制太容易了。
第四,事件驅動。物聯網面向的是紛繁復雜的外部物理實體世界,互聯網關注網絡內部的信息內容是人為輸入的,用互聯網的架構去滿足物理實體世界的事件肯定是不行的。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環(huán)境,要求物聯網的架構組織、任務分工、協同體系是不一樣的。比如,小偷是從窗子跳進來,還是破門而入,感知他行為的終端分布、系統是不一樣的,小偷的事件驅動了此次事件的物聯網架構組成。
這四大本質,用什么樣的架構體系才能滿足?要找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架構,那就是最靈活的“團隊”架構。“團隊”不是“單個人”,物聯網終端是打著引號的人——智能終端,它們形成團隊,有組織、有分工、有紀律,不同任務、目標、環(huán)境,它們的組織分工協同是不一樣的,這叫團隊協作,是社會屬性,是物聯網的核心。
團隊的社會屬性以其高度自適應能力的多變架構,向下兼容RFID、M2M、互聯網等等,它是超越互聯網并兼容互聯網的協同分工的團隊屬性的全新的體系,而社會屬性讓體系架構變得越來越簡單。
比如說,今天下午來聽我演講的嘉賓,此刻你們都不是主角,我是主角,就算領導吧,講完之后,我就不是主角了,不是領導了,這就是事件驅動下的分工協同。社會屬性是物聯網的核心,團隊的意義在于團隊總比一個人牛吧,這就是為什么智能化是紅綠燈控制車流量,而物聯網能做到車流量控制紅綠燈,RFID做不到對動產的全程監(jiān)管,物聯網能做到有組織動態(tài)全程無遺漏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這就是物聯網比智能化牛、比互聯網牛的原因,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聯網的全新系統。
什么是物聯網?物聯網是面向實體物理世界,以感知互動為目的,以團隊化的社會屬性架構為核心,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網絡化基礎之上的,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聯網的,是物理與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統,關注的是實體世界的事件。
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的就不要智能化了,物聯網超過互聯網就不要互聯網了,行嗎?那不行。物聯網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網絡化基礎之上的全新的社會屬性的體系,社會屬性向下兼容互聯網和智能化的。
大數據是信息共享,是互聯網的產物,是網絡結合計算來實現數據挖掘和服務。物聯網的核心是大數據嗎?不是,大數據是根據歷史情況進行趨勢判斷,不能判斷某個具體事件。物聯網關注的是外部物理世界的事件,提供事件的服務,是大事件,事件是數據的物理屬性的封裝,不是大數據。
它是超越互聯網,讓IT從虛擬世界走向實體世界,讓整個IT體系從智能化的架構走向社會化屬性的架構,社會化架構就是自我組織的架構,是一種高度自適應、自我完善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