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創(chuàng)新,這一存在與007等電影里面神秘高科技逐漸被大眾所熟知,也一直是解決所有國家信息安全問題的靈丹妙藥。既然生物識別能夠在反恐領域獲得極大成功,那么在金融行業(yè)是否也可以大有作為哪?
目前,個人信息盜竊是世界上最廣泛的新興犯罪方式。2001年,僅在美國,就有超過兩百萬人的個人信息被竊取;60%的銀行盜竊案和銀行內部員工有關??梢?,金融機構的風險不僅僅是外部風險,我們更需要重視的是內部風險操控。
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如何更加切實有效的提升銀行內部風險控制能力?
生物識別也許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提供比密碼、智能卡、令牌更高層級的安全保護,因為它認證的是用戶本身,而不是那些誤把信息傳遞給未經授權“黑客”的產品或設備。尤其是在當前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金融機構急需邁向更廣闊的自助服務和網絡服務領域——以此來降低成本、滿足用戶的新需求,這種生物識別身份認證的方式愈加顯得必要。
事實上,身份認證的發(fā)展趨勢揭示了另一個問題:當前的金融機構所存在的風險與新興網絡交易的利潤之間的沖突和障礙。
而生物識別技術可以通過提供更精準的保護方案來幫助金融機構克服這類障礙,即遠程身份認證。不僅如此,生物識別既可以用于金融機構的內部身份認證——保證責任可追溯等,又可以用于外部交易,保證用戶安全的進入數據中心,享受網絡服務,而且可以通過自助、網絡服務來緩解銀行網點以及ATM機的業(yè)務壓力。
金融機構的競爭優(yōu)勢之一即保護客戶信息安全的能力。作為個人敏感信息的擁有者,他們也有責任確保客戶信息安全的最大化。因此,金融機構有充分的理由去不斷創(chuàng)新、開拓新技術以修補信息安全漏洞。而生物識別已經成為獲得用戶認可的可行選項。比如,現代指紋識別技術早在1901年已經被應用于案件偵破領域,并且該項技術也已在金融服務行業(yè)嶄露頭角多年。
那么,生物識別在金融領域到底能做什么?
(1)計算機訪問:只有驗證用戶的指紋和面部特征才可以訪問電腦或者電腦中的重要數據。
(2)網絡訪問:這種更像一臺機器的訪問權限控制,公司可以用指紋識別等方式進行網絡授權控制。
(3)應用程序訪問:生物識別可以與密碼共同設置,進行重要應用程序的雙重身份認證保護。
(4)物理訪問——門禁:在無人看守的環(huán)境中,生物識別可以提供更為有效也更經濟的安全訪問控制。一些銀行也在嘗試允許客戶參觀金庫和數據中心。
(5)考勤管理:眾所周知,生物識別可以更為合理的實現員工考勤,防止代打卡、替打卡等行為。
還有一個金融機構都很關注的問題:采用生物識別技術是何種經歷?金融機構也許需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大多數金融機構停留在此階段,即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實現內部員工的身份認證,比如登錄數據中心或者訪問網絡以及處理重要業(yè)務環(huán)節(jié)。
第二階段:少數的金融機構順利經過第一階段并進入第二階段,即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允許客戶訪問數據中心或者進行自主查詢、身份認證等,比如可以通過人臉進行賬戶登錄。但是在此階段,隱私問題可能會成為客戶猶疑的最關鍵因素。但是自從美國9·11事件之后全方位實施人臉識別反恐方案后,這種隱私問題似乎不足為慮。
第三階段:最后階段生物識別技術將會幫助客戶自助完成某些業(yè)務,例如家庭銀行服務、日常交易操作以及遠程銀行服務等。這種方式要求客戶有可以供其使用的生物識別設備。所以,人臉識別在此階段更受歡迎,但是,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免費為客戶提供硬件鼓勵其使用更加精準的生物識別技術,這也是可以預見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在以前,出于隱私的顧慮,金融機構可能對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在不斷徘徊,但是,現在大眾對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接受性不斷提高,對信息安全的需求不斷增強,生物識別在金融行業(yè)的應用成為近年的熱門議題,其應用廣度和深度也將成為金融行業(yè)提升競爭力的中堅力量。當然,金融機構接受新技術的滯后性是眾所周知的,但就信息安全問題而言,金融機構應該更加自信、更加迅速的接受新的生物識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