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市場激烈競爭的大環(huán)境下,移動支付作為其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可避免地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與此同時,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廣泛關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生物識別技術由于其認證過程所依賴的人類生物特征通常具有唯一性、可測量或可自動識別和驗證性、遺傳性或終身不變等特點,可能將廣泛應用于移動支付領域,加強支付過程的安全性。就研究現(xiàn)狀而言,比較熱門的用于移動支付的新型生物識別支付技術包括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聲紋識別、虹膜識別和面部識別等。
指紋識別支付技術是指是利用指紋認證的生物識別技術進行交費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該技術的關鍵是將手機終端的指紋識別模塊配合相應的軟件支持運用于支付過程的身份識別和認證。截至目前,已有蘋果、三星和華為等廠商實現(xiàn)了終端指紋識別模塊的集成和應用,支付寶也于2014年9月1日聯(lián)合華為推出國內(nèi)首個指紋支付標準并首先用于華為Mate 7手機。
掌紋識別是近幾年推出的一種較新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掌紋是指手指到手腕之間的手掌表面上的各種紋線,其中很多特征可以用來進行身份識別:如主線、皺紋、細小的紋理、脊末梢、分叉點等。掌紋所包含的信息遠比一枚指紋包含的信息豐富,且掌紋的形態(tài)由遺傳基因控制,同樣具有終身不變的特性。相對指紋識別而言,掌紋識別是一種非侵犯性的識別方法,用戶比較容易接受。同時,掌紋識別對采集設備要求不高,通常情況下,普通的手機攝像頭就可以完成對掌紋的識別認證。
聲紋識別支付技術是指通過電聲學儀器對攜帶言語信息的聲波頻譜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在支付場景下進行身份識別和認證。人的聲音產(chǎn)生經(jīng)過了人體語言中樞與發(fā)音器官之間復雜的生理物理過程,任何兩個人的聲紋圖譜都有差異。與其他生物特征相比,聲紋識別的應用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聲紋提取可在語音信息中自然完成,使用者的接受程度很高;識別過程對硬件沒有特殊的要求,手機自帶的麥克風即可,因此成本極低;通過與語音內(nèi)容鑒別相結(jié)合可以實現(xiàn)遠程實時驗證,有效排除語音信息被盜錄等情況帶來的不安全因素;聲紋識別算法的復雜度較低。這些優(yōu)勢使得聲紋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青睞。但與此同時,聲紋識別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聲音易受身體狀況、年齡、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麥克風、信道以及環(huán)境噪音對識別性能存在一定影響。不過,隨著對聲紋識別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類似的干擾和影響正在逐步被排除。專注于語音識別相關研究的科大訊飛于2013年年底就成功地將聲紋識別應用于小額支付領域,后續(xù)應用正在進一步完善中。
虹膜是人眼中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huán)狀部分,包含有眾多相互交錯的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細節(jié)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虹膜特征的唯一性。虹膜識別支付技術就是利用這些具有唯一性的特征在支付場景下進行身份識別。與其他生物識別方式相比,由于虹膜攜帶的特征信息最為復雜,因此虹膜識別方式被認為是最可靠的生物識別技術且識別認證過程不需要物理接觸,更便于用戶使用。但到目前為止,虹膜圖像獲取的設備尺寸相對較大,在手機等終端設備上集成的難度較大,設備造價較高,應用推廣仍存在一定難度。隨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上述問題將逐步解決,虹膜識別支付技術由于其極高的安全特性,將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面部識別技術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過攝像頭采集含有人臉的圖像并自動從中檢測特征信息,從而進行特征識別。面部識別支付技術,就是在支付場景下應用面部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識別和認證的技術手段。與上述幾種生物識別方式相比,面部識別技術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在識別算法上已經(jīng)相當成熟,并已有廣泛應用,可以較方便地遷移到支付場景中,作為身份的識別和認證技術。報道顯示,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已于近日在國內(nèi)率先開發(fā)出人臉識別支付系統(tǒng),人臉識別準確率高達99.8%,而國外在2013年已有類似系統(tǒng)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