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網膜是目前比較靠譜的主流生物識別技術[page]
面部識別的弊端:處理速度成問題
目前Facebook和Google的批量圖片上傳應用,都有面部識別的功能。系統(tǒng)可以自動幫你分析出照片中是誰,并且自動給圖片打上專屬的標記。不過數碼照片的分辨率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提高了圖像的分辨率,讓系統(tǒng)可以更加準確的辨認出圖片中的人是誰,但是高分辨率的圖片又加重了系統(tǒng)的處理負荷。電腦需要卡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將一套圖片識別完。而識別時間的長短也和圖片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圖:采樣點越多意味著計算量越大
面部識別 社交化應用的新藍海
近日,谷歌又在Google+上推出了新功能,允許用戶通過面部識別功能,自動尋找朋友發(fā)表的圖片中有沒有自己的身影。
據悉,該項名叫“Find My Face”的特色功能將在未來成為可選,同時被加入到Google+的界面中,意味著用戶需要作出決定是否打開該功能。
谷歌將是否激活該功能的權力交給了Google+用戶,這也讓這個互聯網巨頭在備受關注的用戶隱私安全方面打了個擦邊球,因為今年其社交網絡方面的競爭對手Facebook曾因未經用戶許可加入了面部識別功能而受到關注和批判。
圖:Google+推出面部識別功能
據了解,谷歌在創(chuàng)建一個豐富多彩的在線社區(qū)方面不惜血本,看來是要與社交網站大亨Facebook一決高下了。谷歌高管在10月份的一次互聯網會議中表示,谷歌的受歡迎產品服務將會逐漸整合到Google+這個年輕但快速增長的社交網站中,做到天衣無縫。而谷歌顯然把面部識別技術當做了拓展用戶的一張王牌。
提到臉,就想到隱私,就有人開始擔憂
對于面部識別的社會化應用,除了谷歌之外還有許多公司在虎視眈眈。Face.com已經推出了一套API接口,第三方的公司和機構,都可以利用這套API得到Face.com上的數據。例如警察就可以利用這套API搜索嫌疑犯。警察斷案尚且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的面部信息落入第三方廣告商的手里,天曉得他們會怎么蹂躪你的臉。這時,已經不再是個垃圾短信、垃圾郵件的問題了。你無法丟棄你的面部特征,各種騷擾廣告將可以更精準的定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