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應用能否扛大梁?
這兩年,如果我們說起門禁識別領域最為先進的技術,那么恐怕絕非諸如指紋或者人臉識別的應用莫屬。在不少用戶的心目中,人臉識別比起傳統(tǒng)的ic卡射頻應用有著更多的便利性。當然,它在安全性上的進步更是被很多人看來是一種跨時代的超越,而這樣的超越甚至可以用不可逆轉來形容??墒?,隨著指紋識別市場的不斷發(fā)展,ic卡竟然又開始漸漸的回到了我們的應用當中,難道生物識別真的已經無法完成所有的任務了么?
隨著大家對于安防管理系統(tǒng)性能的日益期待。生物識別的應用也正在漸漸的從輔助走向前臺。于是,在當前的應用中,從豪華的樓盤到一些大型的工程,從一些簡單的民用工程到一些機關或者酒店的大門控制,指紋識別為主的生物應用則早已經成為了現(xiàn)代化出入口控制的一種象征。
不過,一直以來生物識別設備的穩(wěn)定性都是經常讓我們詬病的方面之一。在我們的眼中,包括指紋識別在內的生物識別技術更有一種“跑得快”但是“跑不穩(wěn)”的感覺。如果從技術的先進性來看,那么生物識別的應用可以堪稱先進技術的典范。但是如果從穩(wěn)定性來看,它給我們所來的煩惱甚至要多于“更不安全”的ic射頻卡。因此,這樣的糾結使生物識別處在大家一種先進但是卻不讓人放心的感覺當中。
其實,對于生物識別,在技術上也確實有它的難度,雖然說指紋在我們的眼中只是并不復雜的一小片圖案,但是在實際的管理中,卻面臨著非常龐大的存儲數(shù)據(jù)量。而在系統(tǒng)的運算中,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也不是簡單的相等與不相等的問題,而是使用需要進行大量運算的模糊匹配算法。不過,基于現(xiàn)代電子集成制造技術使得我們可以制造相當小的指紋圖象讀取設備,同時飛速發(fā)展的個人計算機運算速度提供了在微機甚至單片機上可以進行兩個指紋的比對運算的可能。
ic卡射頻殺回第二槍為哪般?
也就是說,如今在關于識別上的核心算法上,我們幾乎已經掌握了識別應用的最核心。只是在應對一些簡單變化,或者是特殊變化時的噪點排除上,還需要一個更加有效的處理方式。
那么,既然生物識別面對獨立的運作需求已經不成什么問題,那么幾近淘汰的射頻ic卡的回歸又是怎么一回事兒呢?這一點還真要從當前安防系統(tǒng)的一個大的趨勢說起。
這兩年,大安防的概念在安防系統(tǒng)的建設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理念。而對于整個安防系統(tǒng)來說,安防與it的靠攏則成為實現(xiàn)安防技術實現(xiàn)突破的又一個主要的渠道。比如,對于傳統(tǒng)的ic卡應用來說,它的角色更多的起到了一個密碼的角色。而生物識別則同樣扮演一個密碼的角色。只是不同的方向演繹了相同的功能,然而由于二者的各自為戰(zhàn),于是1+1也就未必等于2了。
ic卡智能時代依然不掉隊
因此,將生物識別的應用與ic卡再一次進行有機的集合,無疑是目前最為大膽卻也是最為可行的方案之一。畢竟對于兩項雖然不在同一層次,但是技術卻都以逐漸的走向成熟的應用來說,二者的聯(lián)姻注定會有著意外的收獲。
于是,當前為了能夠取得1+1>2的效果。如今不少的應用已經開始嘗試著將生物識別與傳統(tǒng)的ic卡進行有效的結合。而在功能上,它們也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功能疊加,或者提供二次的識別保障。而是在不同的角色上扮演著不同的識別限制。
“回馬槍”將成為趨勢
比如說在一些應用中,系統(tǒng)將主人的生物信息存儲在ic卡上,并在ic卡的讀卡機上加裝指紋識別系統(tǒng),當讀卡機閱讀卡上的信息時,一并讀入持卡者的指紋,通過比對卡上的指紋與持卡者的指紋就可以確認持卡者是否是卡的真正主人,從而進行下一步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