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在2016年有了極大的增長。一方面,AWS、阿里云等大型公有云廠商的云計算收入呈爆發(fā)式增長且絕對值數據可觀;另一方面,通過持續(xù)市場培育,云計算的價值逐步被各國政府所認可。很多大型企業(yè)也紛紛發(fā)力云計算,傳統(tǒng)IDC采購出現增長拐點。各種聲音不斷提醒人們,云計算不再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噱頭,而是成為大中小企業(yè)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2017年,云計算真正落地的話題逐漸成為業(yè)界討論的熱門話題。
當前,私有云和公有云相爭的熱潮漸弱,融合兩者優(yōu)勢的混合云開始逐漸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旌显频谋澈蟛辉偈菑S商,而是一種混合IT架構,是公有云與私有云的集成。因此,如何構建基于云計算的混合IT架構,成為CIO和CTO避不過的問題。
本文我們首先回顧公有云與私有云的優(yōu)缺點,之后聊聊到底什么是混合云、使用場景與產品有哪些,緊接著重點分享架構核心思路與技術實現原則,最后來說說用戶到底能在混合云平臺上做些什么事。
公有云與私有云優(yōu)缺點
筆者曾經在公有云廠商和私有云廠商都有過研發(fā)經歷,對公有云和私有云各自能帶來的優(yōu)勢和局限都有比較深入的體會。對于市場來說,公有云和私有云都有它們無法被取代的優(yōu)勢,最好的選擇就是根據自身業(yè)務結合二者,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同。
混合云的定義與使用場景
混合云的定義
對于混合云的定義,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曾經提出過觀點,是必須要同時有公有云和私有云,這也是大多數廠商和用戶的認知。筆者認為,這樣的定義只是物理上的堆徹,兩者之間如果不能發(fā)生化學反應,并不是真正的混合云,也無法催生出創(chuàng)新型應用,無法真正幫助用戶提高業(yè)務價值。混合云不是簡單的對公有云和私有云進行1+1=2的運算,而一定要讓它們產生大于2的價值。
虛擬化與云計算的區(qū)別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點,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虛擬化與云計算的區(qū)別。虛擬化是一種技術,而云計算則是基于虛擬化技術之上的升華,它讓用戶能夠管理一個數據中心及其增值服務,將IT資源以服務的形式交付給用戶,從而讓用戶能夠專注于業(yè)務而不是IT資源。虛擬化幫助用戶提高硬件的資源利用率,而云計算則幫助用戶提高整個數據中心的整體資源利用率,這中間也包括軟件、網絡、存儲甚至于人力的資源利用率。
那么,混合云作為云計算的一種形態(tài),它要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并不是簡單的把公有云和私有云堆徹在一起,而是讓兩者產生碰撞,從而提高用戶跨云的資源利用率,催生出新的業(yè)務。
混合云應該是幫助用戶接管跨云、跨地域的IT基礎設施,把用戶花在底層實現上的精力解放出來,甚至可以反復嘗試業(yè)務在公有云與私有云之間的組合模式而不用關心底層實現細節(jié),從而極大提高用戶的生產力和降低業(yè)務的試錯成本。
故我們可以看到,混合云不是簡單的一張皮,也不是完成連通的其中一個細節(jié),它是包含了公有云各資源和產品以及私有云各資源和產品的一個有機整體系統(tǒng)。因此,同時存在公有云與私有云只是混合云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那么還需要有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看用戶想要什么。在同時存在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情況下,用戶自然會想到如下場景:
·將私密數據放在本地,公開訪問入口放在公有云。
·高峰期能利用公有云的資源進行無限拓展。
·本地業(yè)務能加密備份在公有云。
·多數據中心通過公有云實現星形連通。
·開發(fā)測試在本地快速迭代,生產業(yè)務放在公有云。
·內部業(yè)務放在本地數據中心,對外開放業(yè)務放在公有云,完全摒棄掉公有云控制臺,在本地閉環(huán)完成所有操作。
事實上由于現在真正實施混合云的用戶非常之少,還有大量未知的創(chuàng)新等待著聰明的用戶去發(fā)掘。
那么如何來實現這些場景呢?在單一的私有云或者公有云場景下,用戶不需要關心底層是如何實現的,他們使用鏡像創(chuàng)建虛擬機,使用快照備份磁盤,搭建多個二層或三層網絡并在平臺上自定義路由和安全組來進行通信,使用Autoscaling或其他編排系統(tǒng)來進行資源自動編排,并在一個多租戶場景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