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智慧城市,歐洲是世界上其他城市學習的典范。歐洲城市往往人口更稠密,公共交通更完善,對自行車和步行投入更多,更重視可持續(xù)性和低碳的解決方案。而且,可能最重要的是,歐洲文化和歐洲公民更致力于建設可持續(xù)性更強和更智慧城市的進程。當然,這只是概括而言:這一系列的地區(qū)排名報告已經表明了這些城市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先狀況。
但是,正如我在北美最智慧的城市排名中所寫的,我們的城市中心“要求以21世紀的解決方式來容納日益增長的人口,這些方式不僅要能夠維持現有的生活質量,而且要使之有所提高??偠灾?,智慧城市也應該是創(chuàng)新型城市。”
無需多說,以下是2013年歐洲10個最智慧城市(以及我們進行如此排名的原因)。
1. 哥本哈根(Copenhagen)
連續(xù)兩年位居榜首的哥本哈根已經贏得全球領先綠色城市的聲望。哥本哈根在西門子歐洲綠色城市索引中取得領先地位,且當選為2014年歐洲綠色首都。這一切都有充分的原因。哥本哈根是世界上人均碳足跡最低(人均少于兩噸)的城市,也有超越世界上任何主要城市的最積極的減碳計劃。他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碳中和,聽起來很遙遠,但距離現在也就只有12年了。
為了實現這個大目標,哥本哈根制定了核心目標,包括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綠色建筑標準(到2020年所有新建建筑物均達到碳中和)和增加交通方式等。
當然,我們的讀者也充分注意到了這個城市令人印象深刻的自行車普及率——大約40%的通勤是由自行車來完成的。另外,哥本哈根最近還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發(fā)展配備了傳感器的智能自行車,傳感器不僅能把即時信息提供給騎車人,還可以提供給有關部門以用于匯集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的公開數據。
2.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普及率和哥本哈根一樣超標。實際上,阿姆斯特丹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行人與自行車擁堵比汽車擁堵更為嚴重的城市。這個城市有67%的短途交通是靠騎自行車或步行完成的。實際上,每天都會有上萬輛自行車??吭谂徶醒牖疖囌镜娜魏我粋€可被找到的地方。
但阿姆斯特丹絕不僅僅只有自行車。其實在與盧德·奇邁派尼克(Luud Schimmelpennick)交談時,他向我們展示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第一次實驗電動車共享項目的錄像。他是第一個共享自行車計劃的發(fā)起者,這個計劃幾十年前始于阿姆斯特丹。
最近幾年,阿姆斯特丹加快了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的步伐。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計劃(Amsterdam Smart City)是個公共事業(yè)市場化機制,它致力于將城市用作一個開放資訊的大型試驗場所,最終為所有居民及游客發(fā)展出新的交通解決方案,同時提高生活質量。這次合作已經支持了40多個智慧城市計劃,涵蓋范圍從智能停車到居家能源與智慧電網的整合都有。
3. 維也納(Vienna)
維也納長期以來就以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而著稱,但它并未因此而松懈下來。維也納擁有為數眾多的智慧城市活動和一個由托馬斯·馬迪特(Thomas Madreiter)主管的維護榮譽的企劃部門。
實際上,維也納最近建立了一個公共私營組織,稱為TINA 維也納,其任務是政府與民間共同發(fā)展智慧城市策略和城市解決方案。他們給了我一份文件,文件中總結了全城范圍內正在實施的100多個智慧城市計劃,其中一個很酷的工程稱為“市民太陽能發(fā)電廠”(Citizen Solar Power Plant)。以到2030年有50%的能源從可再生物中獲得為目標,維也納政府與當地能源供應商維恩能源(Wien Energy)合作,采用群眾籌款模式,個體公民可以藉此購買半個或者一個金屬板,且保證每年可回收3.1%的投資。
維也納還測試了一系列的移動電源解決方案,包括在2015年之前擴大他們的充電網絡,把充電站從103個增加到440個,以及試驗電動汽車共享和電動自行車出租。它的另一創(chuàng)新舉措在于重新劃分人口密集社區(qū),住宅沒有配備停車位,住在這里的居民需承諾不擁有私家車。
最后,維也納正在翻新一處占地40公頃、以前被用做屠宰場的區(qū)域,將其加以更為智能的利用:轉變成一處專注于媒體科學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區(qū)域。到2016年,這個城市預期會有15,000人效力于Neu Marx Quarter區(qū)的新創(chuàng)企業(yè)。
4. 巴塞羅那(Barcelona)
巴塞羅那是一個以陽光、建筑和熱鬧的街道舉世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而最近幾年,巴塞羅那出臺了創(chuàng)建智慧城市的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方案。這個城市不僅在強化自己的新方案方面有獨到之處,而且在協(xié)助全球智能城市運動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一些重要方案里已經得到證明。其中一個方案是,巴塞羅那為智慧城市的利害關系人舉辦了“智慧城市世界博覽會”(the Smart Cities Expo World Congress)這一全球性的活動,巴塞羅那的前首席技術長官皮拉·康乃薩(Pilar Conesa)是這個博覽會的負責人,在她的支持下,巴塞羅那實際上已經把自己的新方案擴大到了世界上其他地區(qū)。今年,他們還與波哥大(Bogota)聯合主辦了一個智慧城市博覽會為拉美地區(qū)服務。巴塞羅那是“城市協(xié)議”方案的幕后主導,該方案尋求在實驗性項目方面聯接全球城市,以對付共同的挑戰(zhàn)。
對那些在巴塞羅那居?。ɑ蚵眯校┑娜藖碚f,還有很多問題正在產生。巴塞羅那是電子交通的早期實踐者,他們擁有良好的共享自行車計劃,有6,000多輛自行車,盡管上次在我參觀時,只有當地居民才有使用權。巴塞羅那也測試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用以減少噪音、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甚至管理廢棄物。巴塞羅那的22@創(chuàng)新區(qū)也是智慧城市計劃和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結合,給人極深印象。這個地區(qū)已經轉型為創(chuàng)新之家,吸引著當地和國際企業(yè)家們前來進駐。這項計劃非常成功,以至激勵了波士頓(Boston)和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等城市競相效仿。擁有著這些創(chuàng)新和高品質生活,巴塞羅那在我研究過(83年)的城市中躋身壽命最高的行列或許不足為奇了。
5. 巴黎(Paris)
巴黎最聞名于世的是令人贊嘆的博物館,當然無疑還有埃菲爾鐵塔。巴黎已經成為智慧城市角逐場上的先鋒,他們最令人稱道的創(chuàng)新已經體現在共享交通工具的全面覆蓋上了。巴黎以昂貴而廣泛使用的共享自行車網絡Vélib引領世界,目前,這個系統(tǒng)擁有200,000多輛自行車,其中1,800輛遍布全城。有證據顯示,Vélib系統(tǒng)使城市的汽車擁堵率下降了5%。為了趕上潮流,該市與博羅爾集團(Bolloré)合作,建造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具擴張性的電動汽車共享計劃之一。始于2011年的Autolib項目將很快迎來3,000輛電動汽車加入共享行列。
巴黎還成功地培育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創(chuàng)業(yè)生態(tài)體系。創(chuàng)業(yè)基因計劃(The Startup Genome project)最近在全球范圍內衡量了以城市為基礎的創(chuàng)業(yè)生態(tài)體系,將許多變量,諸如資本來源、每年新興企業(yè)數量及其衍生的創(chuàng)新等計算在內,巴黎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全球排名第11位。
6.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斯德哥爾摩的環(huán)保聲譽實至名歸。實際上,這個城市大約有40%的地塊被專門用作綠地。斯德哥爾摩在西門子綠色城市索引中排名第2。2010年,斯德哥爾摩成為第一個被授予歐盟綠色首都地位的城市。斯德哥爾摩居民的地鐵系統(tǒng)人均使用率最高。就像同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也有目標實現碳中和,不過是到2050年而非2025年。由于對包括城市噪音和污染控制等進行的擁堵管理,斯德哥爾摩成為唯一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空氣污染的嚴格標準的全球性城市,該市也能夠自豪于擁有800公里的自行車道。
不光是環(huán)保,斯德哥爾摩也因承諾實現數字化管理而受到好評。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調查的全球100個首都中,斯德哥爾摩排名第7,同時也在承諾保護市民的數據隱私和安全性的城市中排名第一。斯德哥爾摩皇家海濱(The Stockholm Royal Seaside)城市改造計劃也是新信息交流技術的測試臺,這一計劃旨在提高生活質量,加快當地經濟增長和協(xié)助斯德哥爾摩保持本地區(qū)的環(huán)保領先地位。
7. 倫敦(London)
毋庸置疑,倫敦在智能經濟類型中榮獲首位。倫敦長久以來一直被當做歐洲金融中心,但它在企業(yè)精神方面也崛起為執(zhí)牛耳者。創(chuàng)業(yè)基因計劃(The Startup Genome project)把倫敦列為最佳企業(yè)生態(tài)體系的第7名,位居歐洲第一。
當然,倫敦在治理擁堵區(qū)問題上引發(fā)了爭議,擁堵區(qū)為這個城市創(chuàng)造了額外收益,同時也減少了城市中心的交通量。倫敦也能夠有策略地運用奧運會(像之前的溫哥華)來幫助自己更好地實現環(huán)保,同時也不忘發(fā)展經濟。通過奧運會,倫敦的皇家碼頭成為了一個可再生、持續(xù)性商業(yè)和居住區(qū),該地區(qū)也成為水晶大樓(The Crystal)——歐洲最環(huán)保最智慧的建筑之一——的落戶之處。水晶由西門子公司建造,用以展示智能城市技術。
8. 漢堡(Hamburg)
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今年德國躋身前十的兩個城市中的第一個。正如榜單上其他一些城市一樣,2011年漢堡也被授予“歐洲綠色首都”稱號。漢堡也提供了很高的生活水平,2012年,被美世公司(Mercer)排名全球第17,被Numbeo排名全球第8。
最近幾年,漢堡開始了世界級的轉變。Hafen城占地157公頃,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再生工程。2025年竣工之后,這個耗資約140億美元的工程將可容納一個大學、一個碼頭和若干功能混合型、具有良好綠色運輸能力的居住和商業(yè)發(fā)展。
9. 柏林(Berlin)
柏林也有許多成就。與智能城市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是由著名研究家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領導的創(chuàng)新階層作品。有證據表明,成功的未來城市應該能夠吸引和留住創(chuàng)新階層,他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和企業(yè)精神、通過支持生機勃勃的文化場景來引領城市重建和經濟發(fā)展。毫無疑問柏林具備這些。
在其新書《工作新地理》中,恩瑞克·莫萊提(Enrique Moretti)比我說的更明確:“柏林建立良好的發(fā)展狀態(tài)、粗糲卻有趣的建筑和飽經患難的歷史激發(fā)了一種實驗感……兩個動物園,三個大歌劇院,七個交響樂團和幾十個博物館……漫步在歷史中心地帶的美麗街道上,你無法不認為這種創(chuàng)新性與生活高品質的獨一無二的結合是難以逾越的……”
10. 赫爾辛基(Helsinki)
赫爾辛基險勝奧斯陸(Oslo),在今年榜單上奪得第十位也是最后一席。赫爾辛基在智慧城市的角逐場上真正是光彩奪目,他們擁有一千多個開放的數據集,而且通過黑客馬拉松積極推進與開發(fā)者的合作。2012年,他們還主辦了第一界全球開放式知識節(jié)(Open Knowledge Festival),順便說一下,柏林是2014年的主辦方。赫爾辛基也發(fā)起過論壇Virium智能城市計劃,為市民隨處提供數據,以望提高生活質量。
奧斯陸(Oslo)、布魯塞爾(Brussels)和法蘭克福(Frankfurt)等均榮獲2013年度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