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在硅谷不像是一場革命,而只是一種選擇,在很多時候,這也是不得不做的選擇;沒那么轟轟烈烈,而是靜悄悄地日新月異。
8月的某天傍晚,硅谷的心臟地帶。加州山景城的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研究園區(qū)內,大約30名有著典型“書呆子”(Nerd)氣質、程序員模樣的人擠進了23號樓里一間很偏僻的小屋。小屋隔壁的長桌上,擺著幾張碩大的披薩、幾瓶果汁和一大碗草莓,時不時有人走過來各取所需。這座不起眼的小樓正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硅谷分校的所在地。
屋里多是穿著T恤、牛仔褲的青年男人,彼此間并不認識,場面顯得很安靜,大家只是埋頭擺弄他們手里的蘋果筆記本,個別幾個還梳著馬尾辮。白色的蘋果logo閃成一片。
剛過6點,身形矮小的種冀科博士(音譯)走到投影幕布前,開始向觀眾們介紹今天這場聚會的主題:圍繞GPU(圖形處理器)加速和HPC(高性能計算)所展開的一切開發(fā)實踐,在座的既有專家學者、一線的開發(fā)人員,也有來自GPU生產商的工程師,大家可以就該領域內所有感興趣的話題暢所欲言。主講人吳韌博士(音譯)在惠普帕羅奧圖研究院任職,在他的“GPU加速的商業(yè)智能分析”PPT中推薦了一本有關GPU的參考書,剛介紹了幾句,臺下一位男青年略帶羞澀的舉起了手:“這本書是我寫的”。
這是一場典型的meetup(類似沙龍形式的興趣小組線下聚會)。在大多數時候,帶著觀點、經驗、疑問、困惑等多種目的而來的參與者總能有所斬獲,甚至會是一段程序代碼。像這樣的meetup幾乎每天都會在硅谷各地上演,場地靈活,主題多以高科技話題為主,幾乎涵蓋技術圈內的任何角落。
只要你對某個話題感興趣,你可以很方便地在像 www.meetup.com這樣的聚會召集網站上找到組織。比如這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硅谷分校的教學樓里舉辦的GPU聚會,其組織者和參與者就來自于該網站上的HPC & GPU Supercomputing Group of Silicon Valley——一個對高性能計算和圖形處理器感興趣的松散團體。
硅谷這種Geek和Nerd扎堆的地方,技術談資是一種奇妙的硬通貨,品類繁多的各場meetup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這些“科技控”們的社交需求,聚會現場經常會出現一些高科技公司的CTO、總裁乃至創(chuàng)始人扎堆亮相的情景,大家既善于傾聽,又樂于分享,許多創(chuàng)新的靈感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醞釀發(fā)酵。早年間,在Google還未如日中天之前,其創(chuàng)始人Larry Page就曾經非常熱衷于混跡在各類meetup之間。
經年累積,meetup網站上依照技術話題所分隔而成的各類Group的規(guī)模和活躍程度,也在客觀上成為了某種技術的流行指數。目前在灣區(qū)規(guī)模最大也最活躍的一個Group,是始建于2007年9月11日的硅谷云計算小組——Silicon Valley Cloud Computing Group,該團體4年來的變遷正折射出硅谷對云的態(tài)度。
看得見的云
Jack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從北京來到美國,寫過代碼也做過工程師,現在的身份是一家投資機構的顧問。他算不上極客也談不上對技術有多熱愛,但由于工作需要,自2009年至今親身參與了硅谷云計算小組的歷次線下聚會,幾乎每場都沒落下。
據Jack講述,在前幾年,這個小組的規(guī)模很小,一般每月活動一次,線上報名的、線下來到現場的,基本都不超過20人,因為人少,場地的選擇就很隨意,隨便找個大學的會議室或是咖啡館就完全搞得定。到了2010年春天,線上報名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多,每次聚會的場面也越來越熱鬧。6~8月間的每次聚會,都吸引了近100名聽眾。
硅谷云計算小組的meetup熱潮在2010年9月到達了沸點。由于Netflix的云計算架構師Adrian Cockcroft應邀在當月的meetup上分享該公司的云應用經驗,線上的報名人數很快就突破了500人??紤]到場地限制和組織工作的難度,這場meetup最終只接受了大約300位聽眾的申請,組織者不得不在現場特意安排了網絡直播。
確實,Netflix的光環(huán)足夠有號召力。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在線影片租賃服務提供商,Netflix自上世紀末成立以來,一直以提供傳統(tǒng)形式的DVD影片郵寄租賃服務為主營業(yè)務,憑借新穎高效的會員制和影片推薦算法一步步穩(wěn)扎穩(wěn)打,其發(fā)展勢頭很快就蓋過了該領域內的老牌霸主Blockbuster。隨著帶寬資源和即時點播技術的進步,Netflix非常敏銳地覺察到了流媒體的市場機遇,自2008年起,開始全面推動傳統(tǒng)DVD租賃業(yè)務的線上改造,并為其注冊會員開辟了多樣化的流媒體點播渠道:Netflix的網站平臺、機頂盒、手機、游戲主機等等,這種靈活性極強的在線數字化點播業(yè)務立刻為其攫取了大量擁躉。截至今年年初,Netflix的會員數已由2009年初的1000萬左右迅速擴充到近2500萬人。與此同時,Netflix的股票也引發(fā)了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其股價從2009年初的30美元左右一路飆升,在今年7月突破了300美元。
然而,在Netflix的傳奇背后,該公司頗具戲劇性的云之旅才是硅谷云計算小組此次meetup之所以人聲鼎沸的引爆點。Adrian回憶說,Netflix的數據庫系統(tǒng)在2008年8月11日發(fā)生了一次崩潰事件,直接導致公司業(yè)務全面停滯,他們緊急在Twitter的官方微博上向用戶致歉,解釋說事故的原因是“硬件系統(tǒng)的關鍵組件存在缺陷”。一面是公司轉型的關鍵期,一定要保障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的用戶體驗;一面又是注冊會員數量和業(yè)務規(guī)模的急速擴張,現有的技術支撐系統(tǒng)該如何應對?
買服務器、建數據中心似乎是唯一解決方案,但時間和成本呢?Netflix需要一次性增加超過1000臺服務器,可按業(yè)界通行規(guī)律計算,建造一座功能完備的數據中心需要18-24個月的時間,而且花費高昂??梢哉f,已經等不及的Netflix是“被迫”選擇了亞馬遜的公有云計算平臺。對Netflix當時的處境而言,低成本、高靈活性的亞馬遜公有云服務儼然就是其唯一的可行方案。
云之旅的路程上也并非全是喜悅。傳統(tǒng)的企業(yè)級軟件其實無法很順暢的遷移到云中,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軟件開發(fā)過程中,硬件和軟件是一種很緊密的耦合狀態(tài),而在云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松耦合。Netflix的解決之道是,他們把公司里最核心的12名開發(fā)人員在一間屋子里關了2天,強迫他們忘掉傳統(tǒng)的開發(fā)思維,并且只能用云的方式來重新編寫企業(yè)應用。后來的實踐效果證明,他們成功了。
改變已經發(fā)生。Adrian在一年前說,Netflix已有近80%的在線視頻租賃業(yè)務完全是在亞馬遜的云計算平臺上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非常核心的業(yè)務資料,比如會員信息還保留在自己的數據中心里。Netflix希望,到2014年其利用云平臺完成的業(yè)務比例能夠達到100%,徹底變成一家云驅動的公司。
將自己的關鍵業(yè)務放到別人的數據中心里去運行,這可靠嗎?Netflix副總裁Kevin McEntee回答說,和公司自己的數據中心相比,亞馬遜由數萬臺服務器組成的冗余架構顯然更加可靠。公司的研發(fā)團隊反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不斷地為海量用戶改善體驗上。
用戶不會在意你的數據中心到底在哪里,而只會在意你提供的服務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對于像Netflix這樣有著鮮明“爆發(fā)力”的公司,投身云幾乎是一個完美的方案,因為云的高度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只有依靠云的力量,Netflix才能完成爆發(fā)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