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量
學生時代,你在教室后面給同桌的美女講笑話,可能被前排的同學聽到,但是,一定不會傳到講臺那里。而如果被叫起來回答問題?那聲音卻可以被全班同學聽到。
你制造的信息,是有音量的。
音量控制一種非常有用的能力。小時,他能保證我們可以安全的泡妞。大了,他讓我們可以控制消息的范圍,背著老婆討好小三。
但是,這種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太過普通,而且大家從小就無意識的運用自如,以至于都忘記了他的重要。
超導
當我們在網(wǎng)絡上發(fā)言的時候,情況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網(wǎng)絡是超導的。
本來,我在東京抱怨搜狐,是不可能傳到北京去的。但是昨天來自搜狐朋友的留言說明,網(wǎng)絡上可并非如此。我的信息毫無阻力的穿過了日本海。
噪音
如果你在教室里,卻能聽到整個學校的竊竊私語呢?恐怕會讓人瘋掉吧。
而“超導”的網(wǎng)絡上就是如此。超導的環(huán)境下太多人說話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在聽。
網(wǎng)絡上絕大多數(shù)的 Blog 的瀏覽數(shù)不會超過 100 。獲得轉發(fā)的 Tweet 數(shù)量,也僅僅總數(shù)的很小的一部分。
我們在網(wǎng)絡上的行為方式,和真實世界中嚴重耳背的殘疾人是非常類似的:無視幾乎所有的公開信息。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才湊上去聽一聽。(這也是一種在噪音環(huán)境下無奈的自我保護。)
網(wǎng)絡的音量
推送,包括 RSS 訂閱和 Twitter 的 Follow 改變了網(wǎng)絡:這種機制比以前更好的描述了“音量”。
兩萬多個 Follower 的 @iFanr 在 Twitter 上的音量,肯定大于只有一千多的 @newkhonsou 。
不過, Twitter 的辦法奇怪的地方是:音量的大小不是由你控制的。
雖然 Twitter 有 Block 等機制,但基本上,這些社交網(wǎng)絡上的音量是由別人決定的。( Follow 或者不 Follow 你)
G+ 呢?
現(xiàn)實生活中,信息的控制是雙向的:一方面,你可以根據(jù)想傳達的范圍調整音量。另一方面,別人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湊過來聽,或者走遠些。
Follow 機制和推送,解決的其實是后一個方面的問題(你是否愿意聽這個人說話)。所以把 Follower 多的人叫做音量大,其實并不合適。
G+ 的圈子,才是在社交網(wǎng)絡上,嘗試解決音量這個方面的問題(你的消息只推送到某個圈子內的人那里)。
他在嘗試通過圈子,讓我們可以相對方便的在社交網(wǎng)絡上改變音量。對著全體朋友說話,或者,把音量控制在最私密的朋友之間。
終于,嗓子回到了你自己的喉嚨里。
最后的話
G+ 之前,關于普通人的關系缺乏“全部公開”和“點對點”之外的中間狀態(tài)?有些爭論。(履歷可以為證,我是在 Google 推出 G+ 之前幾個月問的這個問題。)
但是, G+ 用產品證明,音量這個功能,可以成為千萬級別的用戶選擇他的理由之一。即使,和我控制自己音量的能力比較, G+ 圈子使用的 Category 的方式,還顯得笨拙。
面對這個已經(jīng)證明了的巨大需求,一定有人在醞釀比 Category 更酷的解決方案。(比如,如果 QQ 群可以怎么的進化一下?)
最后, G 粉們稍安勿躁,這個人,也沒準就是 Google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