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才應該是未來云計算最強有力的推動者。更多類型的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商業(yè)模式的云計算運營商的出現和發(fā)展,是推動中國云計算市場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
在中國,IT企業(yè)幾乎一直都是靠本地化服務取勝的,少有具有核心技術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中國公司。云計算的到來可以說給中國的IT企業(yè)帶來了空前巨大的潛在機遇,原因有如下5點。
云計算的“No Software”理念:使品牌套裝軟件不再重要,人們不再需要成批地購買Windows軟件(客戶端有瀏覽器就夠了),也不用再擔心盜版(或盜版別人)的問題;服務器端數據庫、軟件和中間件只需要一套(多租戶模式)就夠了(由于開源軟件和中間件的發(fā)展成熟,這筆錢可能也能省掉);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人力維護服務器端系統(tǒng)。
云計算的“No Hardware”理念:使品牌服務器和PC不再重要,后臺硬件用DIY的即可,自己維護,客戶端PC要求也不高(運行瀏覽器的上網本)。
運營是我們的強項:其實運營模式是中國企業(yè)的強項,前文總結過,百度打敗了Google,阿里巴巴趕走了eBay,新浪、搜狐、網易趕走了Yahoo;還有盛大、巨人的業(yè)務比國外做得好,等等,這些優(yōu)勢可以傳遞到云計算。
世界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借助其客戶資源優(yōu)勢,具有成為大型云計算運營商的潛力;這些企業(yè)都擁有大型的數據中心,并且不都是7×24小時滿負荷運轉的,可以將它們空閑時的計算資源打包成云計算虛擬機,為用戶提供服務。
運營模式有助于把握核心技術:基于第一條“No Software”理念, 企業(yè)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國外系統(tǒng),尤其是軟件技術,建立一個長效的積累機制(這是國內大部分IT企業(yè)最不擅長的),全面實現自有化,不用再去和國外企業(yè)拼品牌化的產品銷售(也是國內企業(yè)不擅長的);就像Amazon的AWS,外人根本不知道它是如何做的,也不用拿出去銷售,只提供API。
據筆者的不完全觀察,國內企業(yè)開展云計算業(yè)務大約起始于2007年,當年筆者曾應邀參加計世資訊(CCW Research)舉辦的《中國軟件運營服務大會(SaaS in China)月度沙龍》,并有幸做開張的第一期演講嘉賓。
阿里巴巴軟件互聯(SaaS)平臺也是在2007年底正式運行并開始全國推廣的,一度計劃投入資金10億元。2008年7月阿里軟件管理層表示:“5年后,中國的SaaS市場規(guī)模將超過傳統(tǒng)軟件市場”。不過,到2010年3月,阿里巴巴發(fā)出公告:將于2010年4月30日起關閉阿里軟件互聯平臺并終止提供相關服務,阿里巴巴的第一次云計算嘗試以失敗告終,這可能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大失誤。
阿里巴巴的SaaS平臺采用了微軟的.NET技術,大概因為總經理是微軟出身,當時微軟的PaaS技術并不成熟,而且也因為阿里巴巴過早地高舉高打,造勢比實干更多,可以說當時阿里軟件的SaaS平臺既不是真正的基于Multi-Tenancy技術的SaaS,也不是PaaS,只能算一個各種雜件堆起來的“集市”。這正好和阿里巴巴的傳統(tǒng)相符,他們是典型的商務公司,不是技術公司。這樣的運作模式,到最后也沉淀不下什么技術。其實,阿里巴巴有很好的資源和實力,如果按Salesforce模式,自己開發(fā)一套平臺,從小處開始,穩(wěn)打穩(wěn)扎,以點帶面,一定會有所收獲,甚至可以趕超Salesforce或Amazon。
如前文所述,馬云認為,如果阿里巴巴不做云計算,將來會死掉。2010年9月阿里巴巴在其成立十周年晚會上宣布,將會成立一家從事云計算業(yè)務的新公司“阿里云”,據相關介紹,未來“阿里云”主要從事基礎技術的研發(fā),不涉及具體軟件產品。如果消息屬實,阿里巴巴這次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或許會錯過大好機會。不過,馬云可能另有打算,估計他不會輕易罷手云計算,例如2010年4月,就在阿里軟件關閉的時候,阿里巴巴還投資1億元,在江蘇南京建立了首個云計算中心,意圖不明。
國內能夠像阿里巴巴這樣有實力做云計算的公司不多,其他可能還有百度和神舟數碼等,百度的技術優(yōu)勢相對明顯,而且中小型企業(yè)用戶也最多,阿里外貿企業(yè)用戶多,但是內貿企業(yè)基本很少,神舟數碼也有一定數量的在線客戶資源。筆者記得軟銀在2007年投資兩千萬和神舟數碼合作成立了神碼在線,做SaaS業(yè)務(其實和阿里軟件一樣,做的是軟件集市和分銷,不算正真的SaaS或PaaS,但也不是像App Store那樣是無Hosting的純軟件下載網站),神碼在線比阿里軟件相對低調,不過最后的命運也是基本一樣。
如圖11-40所示為一組咨詢機構近年來發(fā)布的云計算廠家業(yè)務報告,各有遺漏,放在一起相互補充。
6月1日SaaS廠商世界排名
▲圖11-40
圖11-40中的一些企業(yè)我們在第7章介紹SaaS技術時提到過,大部分和阿里軟件、神碼在線一樣,是從做SaaS開始的,少數做PaaS和IaaS。從分析報告來看,除少數幾家行業(yè)性很強很專的SaaS業(yè)務以外,大部分中小型的云計算企業(yè)日子都不好過。云計算到底是否符合中國的風土人情?還是時間太早?畢竟這種模式是西方人發(fā)明的,在中國是否行得通,何時行得通,誰也說不清楚。比如,中國人習慣買房或分房,而且一般是買新房,不習慣租房,中國人喜歡“擁有”,喜歡自己說了算,當老板,不管是什么老板,寧做雞頭也不做鳳尾,而西方人這種愿望沒有這么強。很多中國人“聰明過頭”,一般也不如西方人愿意和別人合作,尤其是充分承認別人的工作基礎上的合作。從這個角度看,云計算可能目前并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和文化。但國人還是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喜歡趕時髦,喜歡攀比,你美國人有的東西我們一定也得有,而且還要更好,這個優(yōu)點很有利于提高內需和外需,繁榮經濟。于是,云計算我們還得搞下去,而且還要趕上和超過國外的水平。
云計算讓世界變得更加扁平。盡管原理上說云計算就如同把錢存到銀行一樣安全,但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國內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是有官方機構監(jiān)管的,如銀監(jiān)會、央行,但當前對于眾多的第三方云計算平臺供應商和服務商仍缺乏相關的權威機構監(jiān)督。“對于中小型企業(yè)來說,把核心IT應用放在第三方搭建的云平臺上就如同交出自己的生命線的風險一樣”。倪光南院士表示,缺乏第三方權威機構對云計算平臺的數據安全性進行有效監(jiān)督,是中國SaaS等云計算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不快,且難以誕生如Salesforce、Amazon這類云計算巨頭的原因。“最大差距并非在于技術,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內在誠信體系和相關法規(guī)監(jiān)管及建設上仍落后于發(fā)達國家”。
不過,中國云計算也不是沒有亮點,金山、奇虎等信息安全企業(yè)開創(chuàng)的“云安全”已經在中國市場上落地開花。2010年末,360公司總裁透露,360“云安全”數據中心對用戶掃描文件查詢量每日超過300億次,大幅刷新了此前由趨勢科技創(chuàng)造的55億次的世界紀錄。此外,金山、瑞星也都分別在云安全領域取得了較好成績。安全專家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安全公司在運用“云安全”技術解決互聯網安全問題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另外,新浪于2010年推出了新浪應用引擎SAE(Sina App Engine)的試運行版本,如圖11-41所示為國內首個提供商業(yè)化運營服務的云計算PaaS平臺。SAE和GAE的模式一樣,SAE基于LAMP技術(如圖11-42所示為其軟件體系架構),目前已有活躍開發(fā)者5000多人,并支持了新浪微博70%以上的應用開發(fā)。
▲圖11-41
▲圖11-42
最后,談一下國內的云計算,不得不說說百度的“框計算”(Box Computing)和中國移動的大云(BigCloud)。
框計算是2009年8月18日,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李彥宏在2009百度技術創(chuàng)新大會上所提出的全新技術概念。有人說框計算就是云計算的翻版,但百度說不是,既然Google的CEO提出了云計算,百度似乎也得有個回應。從百度框計算系統(tǒng)架構圖(如圖11-43所示)來看,它和Google的GAE不同,不是一個NIST定義上的SaaS或PaaS,也不是IaaS,而是圍繞如何更好地提高“搜索”水平這個百度的主營業(yè)務的,應該說是一種務實而不是好高騖遠的計劃,也沒有跟在Google后面跑,但應該也是一種云計算,值得肯定。和Amazon的 AWS一樣,百度沒有對外公開框計算的技術細節(jié)。
▲圖11-43
大云是中國移動研究院正在研發(fā)和試驗的云計算平臺。中國移動研究院從2007年開始進行云計算的研究和開發(fā),2010年5月21日發(fā)布“大云”1.0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1000個 CPU組成了256個節(jié)點。2010年底該系統(tǒng)已可實現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分布式海量數據倉庫、分布式計算框架、集群管理、云存儲系統(tǒng)、彈性計算系統(tǒng)、并行數據挖掘工具等關鍵功能。具體而言,大云1.0包括大云數據挖掘系統(tǒng)(BC-PDM)、海量結構化存儲(Hugetable)、大云彈性計算系統(tǒng)(BC-EC)、大云彈性存儲(BC-NAS)和大云并行計算系統(tǒng)(BC-MapReduce)5個產品。按中國移動的規(guī)劃,大云1.0版本重于海量數據的管理和分享,從1.0版本到1.5版本著力于計算/存儲資源池領域的關鍵技術,在2.0至3.0版本階段的重點將放在實時交易及云計算能力開放等方面。中國移動大云的總體技術架構如圖11-44所示,屬于一個云計算PaaS平臺。
▲圖11-44
仔細查看大云技術架構圖,不難看出,中國移動研究院基本上是從底到頂整個照搬了Apache Hadoop系統(tǒng),就像第9章介紹的Hadoop當時根據Google發(fā)表的三篇論文重新實現了Google AppEngine的一些功能模塊一樣(有些模塊名字做了修改,如Bigtable被改成了HBase,GFS被改成了HDFS,等等),中國移動幾乎是“照葫蘆畫瓢”做了同樣的工作,例如,Bigtable被改成了Hugetable,GFS被改成了HyperDFS,等等。不過Hadoop明確說他們是根據Google論文自己重新用Java實現了GAE功能模塊,但筆者猜測中國移動研究院是直接使用了Apache Hadoop的代碼加以修改和補充形成的“大云”系統(tǒng)。這樣做本身無可非議,合理又合法,不失為一種聰明的做法,何必要像百度那樣自己搞一套?正如筆者前文總結的“五大原因中”提到的理由,如果移動研究院把Apache Hadoop這套技術吃透了(不要出現OPhone那樣搞不定Android的問題,需要潛下心來下點真功夫,而不是市場炒作,這件事應該比OPhone的難度小),加以很好的利用,建立長效積累機,逐步變成自己可以完全把握的系統(tǒng),長久下去就成了我們自己擁有的核心技術。國外許多IT巨頭,如IBM等,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按前文“五大原因”的分析,電信運營商在云計算領域有很大的機會。中國移動希望利用這個“大云”云計算平臺,成為信息服務的供應商。同時,像IBM的藍云一樣,中國移動廣大員工本身也是作為“私有云”的“大云”的使用者,這樣做可以使大云盡快成熟起來。值得關注的是,前文曾分析過,Apache Hadoop這套體系的適用面較窄,是Google和Yahoo等搜索和互聯網門戶企業(yè)針對其業(yè)務特點開發(fā)的,不是一個通用的云計算PaaS平臺,force.com、Azure、Oracle、RedHat和IBM等企業(yè)推出的支持多租戶模式的PaaS中間件才是通用的PaaS平臺。要做這種中間件難度就大一些,這一點不知移動研究院是如何考慮的,是否經過論證。
不過,中國移動的大云,和阿里云一樣,目前還只是一個研究和實驗項目,沒有明確的業(yè)務模式和商業(yè)目標,這也許是吸取了阿里軟件和神碼在線等“大手筆”項目失敗的教訓。但憑借中國移動的設施和客戶資源優(yōu)勢,其實中國移動應該可以像AT&T、Verizon那樣做一些立竿見影的實戰(zhàn)型運營業(yè)務,尤其是在IaaS方面。如圖11-45所示為AT&T的Synaptic Hosting業(yè)務系統(tǒng)架構圖。另外,中國移動似乎更應該關注移動云計算,不過,在服務器端,移動云計算和一般的云計算技術上差別不大,主要還是在于弄清楚業(yè)務模式和商業(yè)模式問題。
▲圖11-45
盡管有了上述阿里巴巴、百度和中國移動等企業(yè)的努力,但目前在國內,云計算運營商,尤其是IaaS運營商,仍然是產業(yè)鏈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根據前文分析,事實上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家重量級的云計算運營企業(yè),成型的中小云計算運營企業(yè)也是屈指可數。我們急需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打造出至少一家成功的典型云計算運營企業(yè),提振信心,帶動整個產業(yè)鏈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