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物隨后傳入中國。香港科技大學龔啟圣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到底是因為引進了這三項農作物使中國人口從1500年的1.3億上升到1900年的4億,還是因為中國人口已經增長太多,到16、17世紀不得不尋找新的糧食作物?第二,如果是這些新作物激發(fā)了中國人口增長,其具體貢獻有多大?第三,這些新作物是否也催化了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
他們找到了23個省1330個縣的縣志,從1550年左右開始研究各縣志哪年首次提到玉米,依此勾畫出玉米在中國的擴散途徑和持續(xù)時間。他們發(fā)現,玉米最早是經三條路徑進入中國:第一條路徑是絲綢之路,玉米經中亞于1560年左右進入甘肅,第二條是經印度于1563年進入云南,第三條途徑是經菲律賓于1572年進入福建。
接下來,龔教授把引進了玉米的縣和還沒引進玉米的鄰縣,形成兩個樣本,比較這兩組縣每隔十年的人口密度差別。在考慮到自然災害、戰(zhàn)爭死亡等因素之后,他們的數據分析發(fā)現:按照1776年、1820年、1851年、1890年、1910年幾個時間點看,在每個時期,已經引進玉米的縣人口密度明顯高于沒有引進玉米的縣,而且一個縣已經種植玉米的年份越長,其人口密度高出的就越多。種玉米的時間每多十年,其人口密度就多增5%-6%。
經過各種嚴格計量方法的驗證,他們得出的結論為:是玉米帶動了中國的人口增長,而不是人口增長壓力迫使中國引進玉米、紅薯。而且從1776年到1910年間,中國14.12%的人口增長是由玉米所致。而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初,中國糧食增量的55%是由于這三項新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