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只有19%的縮減,但實際上卻使全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縮水了27%,直接下降到51%的危險地帶;同時相應地,老齡率也將從13.7%暴漲到31.3%。
這是毋庸置疑的人口危機。
幸運的是,中國是一個大國,因此人口的危機也并非均等地分布在所有的城市和地區(qū)當中??傆幸恍┏鞘泻偷貐^(qū)能夠逃出生天。
但不幸的是,這2.5億勞動力缺口的黑鍋,總是需要有人來背的。那么,到底是誰來背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全國尺度的人口流動圖。

從2005年到2010年各省流動人口規(guī)模上來看,在各自省內流動的人口比例占了全國人口流動總量的大頭。大部分省級單元的省級流動比例均低于10%。也就是說,全國的人口流動性基本上被封閉在省一級的單元當中。而能夠產(chǎn)生較大規(guī)模(大于10%)跨省人口流動,大概只有這六個地區(qū):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福建。
那么,這些地區(qū)在跨省的人口流動中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請看下圖:

我們把省內流動數(shù)據(jù)剝離出去,只保留省級之間的人口遷移,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福建,這六個省級單位的跨省人口流動,全部都是凈流入。
是的,它們不生產(chǎn)人口,它們只是人口的抽水機。
而它們抽取的水源,則來自上圖中排名靠后的那些省份: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等??傮w而言,抽水的省份遠遠少于被抽的,這是一個清晰的遵循冪率規(guī)律的世界。
我們可以在空間上清楚地看到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請看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半個中國的人口,以省為單位來觀察的話,全都在凈流出,而少數(shù)凈流入的地區(qū),則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和北京天津兩地。
因此,到底是由誰來背未來的2.5億勞動力缺口的黑鍋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這有可能是上圖中偏黃色的任何一個地區(qū)。
2050年,2.5億勞動力的凈減少,下跌至51%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以及高達31%的老齡化率。 35年后留給中國的并不是一個美好的未來。毫無疑問,“衰落”與“收縮”,將取代“發(fā)展”與“建設”,成為未來的我們和我們下一代更為熟悉的詞匯。
客觀地說,在中國無法做到像美國一樣以優(yōu)質和穩(wěn)定的移民來確保自身整體人口結構合理性的情況下,有些地區(qū)就必然會衰落,或者是鄉(xiāng)村,或者是城市。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樣。全日本人口都在減少,無數(shù)村莊城鎮(zhèn)衰亡凋敗,但只有東京和大阪都市圈依然挺立。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qū)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殘酷嗎?不,因為這是年輕勞動力自己用腳投出的結果。
未來的中國也一樣。
最后,為了更清晰地看到未來,我們可以簡單設計這樣一組計算:
假如,北京、上海、廣州三個一線城市的勞動力總量(比例就不提了,結果不敢拿出來給大家看)在2050年時仍然能夠維持2010年的水平。
那么,這三個城市需要從哪些省份抽取多少勞動力資源才夠呢?
完成這個計算一共需要四步:
第一步,先取出這三個城市凈流入人口的來源進行分析,請看下圖:



第二步,綜合這三個城市的外來人口來源地的比例分布,計算后選擇了前十名的省份,確定為“北上廣”的勞動力補給省,請看下圖:

第三步,計算“北上廣”至205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缺口。我們假設這三個一線城市從2010年至2050年都不再有移民進入,那么其勞動力的缺口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