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是連接聾啞、聽障人士和正常人之間的溝通橋梁,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視覺語言對于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座橋梁。但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是,如果正在交流信息的雙方中,有一方無法理解這種語言所要傳達的信息,那應該怎么辦呢?
目前,美國德克薩斯 A&M 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可以解決這種溝通差距的解決方案。據了解,來自該大學遠程醫(yī)療技術和系統(tǒng)中心的生物醫(yī)學工程副教授 Roozbeh Jafari 正在開發(fā)一種能夠讓人輕松理解手語的新型精密工具。
Roozbeh Jafari 教授的這項研究成果給聾啞、聽障人士和正常人之間的交流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它能改變我們對手語這種基于手部、肌肉以及運動的語言的態(tài)度。

雖然這套手語翻譯系統(tǒng)至今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是這并不影響它的工作效用。我們很清楚它的的目標:讓所有參與手語對話的人都能夠了解手語傳達的意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輕便、可靠。
據 Roozbeh Jafari 教授表示,目前能夠實現手語自動翻譯的系統(tǒng)并沒有幾個,他正在對新型技術設備進行完善,最突出的特點在于攝像頭的加入。他說:“整套系統(tǒng)基本上就是通過攝像頭來實現對手部動作的跟蹤。”
這套手語翻譯系統(tǒng)能將攝像頭追蹤到的手語動作轉化為文字,但是該攝像頭檢測的都是相當精確的手勢動作,對于不那么標準的手勢可能會導致翻譯方面的一切錯誤,讓雙方的溝通變得困難。
如果繼續(xù)使用攝像頭技術的話,則需要使用者隨身攜帶一個可以四處移動的跟蹤攝像頭,很顯然這不是一件方便的事。于是,Roozbeh Jafari 教授放棄了攝像頭,改而采用外部傳感器以及可穿戴的肌肉跟蹤傳感器,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手語翻譯系統(tǒng)。
他表示:“所有的傳感器都是基于肌電圖技術的,它們能夠檢測從運動神經元傳遞給肌肉的電信號,然后將這些信號轉換成計算機和專家可以理解的數值。”
據了解,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制作了可以有效翻譯手語的概念原型機,他們的下一步就是對設備的敏感度和準確度進行改善?,F在,佩戴者每一次佩戴原型機都需要非常小心,將設備佩戴在準確的位置上。
另外,這款手語翻譯系統(tǒng)目前能夠識別單個的詞語,但是詞與詞之間需要停頓。研究人員的最終目標是讓這款系統(tǒng)能夠翻譯所有它們檢測到的手語短語和句子,讓聾啞、聽障人士和正常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