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云演示了“Smile to Pay”掃臉技術,并刷自己的臉為嘉賓從淘寶網上購買了一枚20歐元的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 IC供圖 (資料圖片)
人臉識別技術發(fā)展迅猛,公共安全、金融支付等領域開始“嘗鮮”
能“靠臉吃飯”是很多人的夢想,或許我們離這個夢想不遠了,因為刷臉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刷臉支付”,這個聽上去還很科幻的生活場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文/羊城晚報記者 李國輝 林曦 李妹妍 實習生馮婷婷
在今年3月16日凌晨的德國漢諾威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馬云首次展示了最新研發(fā)出的“Smile to Pay”人臉識別技術,他還為嘉賓刷臉購買了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刷臉支付”以一種時尚的姿態(tài)走進公眾視野。這一技術當時就驚艷了德國,國內也掀起了一股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風潮。
在公共安全領域,“刷臉”技術也越來越多地得到應用,近期廣州地鐵部分站點也進行了“動態(tài)人臉識別技術”的測試。然而,人臉識別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技術難題都被解決,要想“刷臉”還要耐心等待。
1 某市人臉識別查出八名逃犯
嚴格來說,“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已有了2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人臉識別界,清華大學的蘇光大教授曾一度被奉為“人臉識別之父”。
蘇光大說,人臉識別技術在國內的應用,是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入場門禁識別為里程碑的,這同時也開啟了人臉識別在世界上進入大規(guī)模應用的先河。
蘇光大介紹,在安防領域的應用,是人臉識別技術得以快速發(fā)展的重要陣地。公安部已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戶籍查重,人臉識別也已逐步應用于視頻圖像偵查,且效果明顯。
“例如2011年的時候,在某個地級市,應用人臉識別進行戶籍查重,一共查出了12000多個重復戶口,其中就有8名逃犯。”蘇光大說,中央綜治辦公布這一事件之后,全國都在進行戶籍查重,人臉識別技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后,廣東、江蘇等各省市都開始建立自己的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大型系統(tǒng)。
而據蘇光大介紹,我國有關部門建立的人臉識別系統(tǒng)的數據庫,到2008年時已達到千萬人,2011年提升到上億人。2013年開始,有關部門已著手建立基于三維的目標人臉識別系統(tǒng)。
2“動態(tài)識別”或將織就“天網”
“天網”一旦開啟,無論要搜尋的人身在何處,都能通過其面部迅速準確定位,這是電影《速度與激情7》中的情節(jié)。人臉識別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是否就意味著“天網”已經織就?
實際上,“天網”使用的就是超前的動態(tài)人臉識別技術,是其與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的完美結合。蘇光大說,在安防領域研究的三維目標人臉識別系統(tǒng),對“人臉比對”和“人臉跟蹤”的要求較高,目前的動態(tài)人臉識別技術還無法勝任。
“困難之一就是人臉的尺寸比較小,比如說像有些公司要求人眼之間的距離要大于30個像素,而我們傳統(tǒng)監(jiān)控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話就很難做到動態(tài)的人臉識別了,這個技術將是業(yè)界研究的一個方向。”
盡管如此,“動態(tài)識別”還是已經有了重大的突破。“在通道內,比如說在地鐵的電梯口、機場的安檢口,這樣的動態(tài)人臉識別成功率比較高一些。”蘇光大說。
近期,多家國內的人臉識別技術提供商在廣州地鐵部分站點進行了“動態(tài)人臉識別技術”的測試。而廣州的像素數據就是其中一家測試單位。
在像素數據公司,羊城晚報記者親身體驗了一把通道式的“動態(tài)人臉識別”。記者以正常步伐經過監(jiān)控攝像頭的拍攝區(qū)域,不到一秒的時間,留有記者正臉圖像的系統(tǒng)就發(fā)出警報,而經過次數越多,其報警的等級和強度越大。三次比對之后,其屏幕上顯示的識別率也從60%多,提高到了90%左右。
廣州像素數據董事總經理姚若光,是全國安防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應用技術委員會委員。姚若光說,動態(tài)識別在國內仍在“研發(fā)”或“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