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終結者5》劇照。劇中人工智能“天網(wǎng)”派出的新一代機械殺手T-1000。(資料照片)
不同于神話,也有別于志怪文學,科幻電影的基礎是現(xiàn)代科學概念。也因此,科幻電影有了變現(xiàn)的可能。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不僅讓人類研究地球多了個參考標本,也讓影片《星際穿越》所描述的“生活在別處”更具現(xiàn)實意義。
擺脫現(xiàn)實束縛,徜徉于夢想的天空固然美好,但科幻電影絕不只是直觀造夢的投影儀。許多時候,科幻片對人類有多少啟迪就該有多少憂思。
當施瓦辛格的新片《終結者:創(chuàng)世紀》在美國一上映,就引發(fā)了科學界的震動。日前,在阿根廷舉辦的人工智能聯(lián)合大會上,包括史蒂芬·霍金、埃隆·馬斯克、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等在內的科技界、企業(yè)界大佬,聯(lián)手向世人發(fā)布警告信。信中寫道:“作為系列電影的第五部,新一集《終結者》提醒我們必須再度審視人工智能。銀幕上,《終結者》系列開啟了黑色科幻電影的序幕,而在現(xiàn)實中,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恐慌正在加劇蔓延。我們相信,貫穿30年的影片畫面或許在幾年內就會變成現(xiàn)實,而不是幾十年!”
將于8月23日在內地上映的《終結者5》,其故事背景是人工智能“天網(wǎng)”在蘇醒后通過電腦和網(wǎng)絡掌控大規(guī)模武器,從而對人類展開圍剿。這正是科學家們擔憂的重點——會說話,會工作,會娛樂,還會主動思考,一旦電影里超前的人工智能反撲人類,或被運用到軍事領域,那么影片里虛構的“世界末日”大概就為時不遠了。
電影在實驗室外勾勒美妙幻象
曾幾何時,世界對科幻電影的誕生是熱烈歡呼的。因為導演們提供的,不僅是諸多生澀基礎科學理論的具象演示,也為這些理論在實驗室之外勾勒出美妙幻象。
對不少觀眾而言,科幻電影中掀開的科學一角或是對他們最初的啟蒙。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深奧,但基于時空觀的電影《回到未來》《時光機器》《終結者》《星際穿越》卻一部賽一部熱門,科學圖景被揭示越多,人類對于未知世界的渴求就越發(fā)凸顯。億萬年時光流逝,但描繪地球生物史上重要紀元的《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卻接連站上全球票房的高地,當代人爭睹遠古畫卷,因為只有了解過去,才能完整地觸摸未來。
在世界電影發(fā)展的百余年里,除了承擔“科普”義務,銀幕上的一方天地常常幻化成科學想象的無限延展。早在1968年,大師庫布里克通過《2001太空漫游》對未來進行了大討論。如今時間早走過2001年,雖然人類并未實現(xiàn)真正隨意的太空遨游,但片中的那些高科技裝備、平板電腦、人工智能全都有了對應產(chǎn)品。還有30年前出品的《回到未來》提前揭開了智能眼鏡與自動系帶鞋的雛形,30年后的《復仇者聯(lián)盟》述說永動機的物理學夢想。執(zhí)導《星際穿越》的諾蘭曾說過:“現(xiàn)代科學尚無法觸及的層面,電影能夠做出無限接近于真實的預測,科學家們暫時兌現(xiàn)不了的實驗,電影能在影像中先行一步。”
暢想未來時請別忘記憂思
現(xiàn)在,霍金的警示提供了另一種態(tài)度——對于科幻電影,天馬行空的同時請別忘記憂思。
這些憂思中,有一些是人們已然樹立起應對方式的。《后天》《2012》,這些災難預警片反映的是近年來人們對地球氣候改變的諸多憂慮,許多歐美大學的校長甚至常拿影片里的問題來勉勵新生投身于科學事業(yè)。而諸如《第六日》《阿凡達》這樣探討基因工程的影片,也已從倫理學范疇找到答案。
看起來,只剩下人工智能成為爭議最大的課題。一方面,《機器人》《駭客帝國》《人工智能》《機械姬》《她》《超驗駭客》《超能查派》,太多可以羅列的電影,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奇幻旅程逐步升級。另一方面,以霍金為首的科學家越來越擔心影片里的想象終會突破空間成為現(xiàn)實。
由于患有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霍金需要利用一臺機器與外界交流。受智能手機輸入法啟發(fā),美英兩家科技公司為霍金量身定制出一款打字軟件,使這位科學家的“說話”速度提升了一倍。這種可以猜測使用者思維的軟件,讓霍金本身成為人工智能的受益者。但他坦言,自己時刻在擔憂機器的智慧最終會反噬人類,“到時它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于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