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蘋果新品發(fā)布會落下帷幕,兩款新iPhone加上一款Apple Watch也成了媒體關注的新焦點。然而,縱觀蘋果此次整體表現(xiàn),知名科技媒體theVerge卻認為,相比此前萬眾翹首的腕表,Apple Pay移動支付反倒成了本次大會真正的亮點。
手表 蘋果和谷歌——壓根不是一個套路
沿襲了喬布斯的“One more thing”開場白,現(xiàn)任CEO蒂姆·庫克拿出了“百分百庫克造”的Apple Watch.他說,“這(Apple Watch)將重塑人們對一款表的期待”——對的,是表,而不是智能腕表。
在Apple Watch誕生之前,外界普遍認為,蘋果計劃推出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將正式開啟可穿戴市場的大規(guī)模競爭。它不僅被賦予了“重塑用戶的產品理解、建立行業(yè)統(tǒng)一標準”的厚望,更被看成是代表著iOS平臺在可穿戴領域對Android平臺的宣戰(zhàn)。正如在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市場一樣,iWatch和Android Wear難道不應屬于兩種生態(tài)理念的對拼么?
然而,就像新品沒像我們想的那樣叫iWatch而叫了Apple Watch一樣,有外媒認為,蘋果的手表和谷歌的手表壓根就不應該放在一個層面對比。
1.谷歌——存異求同 拼的是系統(tǒng)
對谷歌而言,他們希望通過Android Wear平臺實現(xiàn)“存異求同”——開源系統(tǒng)面向不同的商家,不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LG也好三星也罷,凡使用Android系統(tǒng)的即便產品具體的性能有略微差異,但最終都能通過谷歌得到升級完善。作為一個消除運營商、制造商差異,為Android用戶提供終極服務的供應方來說,谷歌在Android Wear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是成功的。
“其實手表要簡單一些,或者說,它應該簡單一些”,Android工程副總監(jiān)Hiroshi Lockheimer表示,像手機或是平板這些設備,他們是應該強調功能的健全和多樣,但手表卻是不屬于這一范疇。用戶愿意在一塊小屏上使用各種繁復的功能嗎?如果你在給出答案時猶豫了,說明想讓所謂的智能手表取代已經頗為成熟的智能手機還不是時候。“這個市場里的確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開發(fā),因而我們所有人都想有所突破,這情有可原”,面對這樣一個潛力尚未充分開發(fā)的市場,Lockheimer認為,Android Wear將沿襲Android手機的戰(zhàn)術,快速地、大范圍地培養(yǎng)市場,“吸引盡可能多的領域企業(yè)參與其中”,并最終“徹底帶動其發(fā)展”.
2.蘋果——市場不成熟 只想做配件
相比之下,蘋果對Apple Watch的定義要保守得多。庫克將其稱為“表”而非“智能的”或是“可穿戴的”,因為“我們不想讓大家認為它是iPhone的替代品,它不會像‘縮小版的iPhone’一樣黏在你的手腕上”.
NPD知名可穿戴市場分析師Weston Henderek認為,蘋果將Apple Watch定義為“手機配件”而非“智能設備”,這是為了拉開自己同這個市場的距離。“在它(蘋果)看來,這個市場還遠不成熟”,在Henderek看來,蘋果想要改變當前的市場空間,消除潛在威脅,因而他們才想用Apple Watch傳遞一種思想:“是的,就是這樣,它就是我們的新品,我們無意于更深層的市場”.
那么,智能手表的革命到底是在進行時了,還是仍處萌芽期呢?Gartner分析師Brian Blau認為,“無論是急還是緩,革命的暗潮卻是實實在在地在涌動”.
NFC和支付 這才是真亮點
所謂移動支付,其實并不是什么全新的領域。事實上,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企業(yè)涉足這一市場,然而卻始終未能真正打開局面。
1.Google Wallet 難衡多方利弊
對此,theVerge刊文認為,從技術本身再到運營商、手機制造商乃至不同地區(qū)政府,是不同行業(yè)里各自分散的行規(guī)最終限制了移動支付的真正發(fā)展。蘋果CEO蒂姆·庫克卻認為,“前人之所以難以在移動支付取得成功,這是因為他們存在普遍的錯誤思想……他們始終圍繞自身利益來創(chuàng)造新的商業(yè)模式,卻忽略了用戶體驗這一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細想庫克的這句話,雖然有立標桿的嫌疑,但卻戳到了問題的實質:運營商和銀行之所以拉鋸戰(zhàn)不斷,除了是爭手續(xù)費的比例歸屬,對可用支付信息的收集也被提上了談判桌。
以谷歌曾經推出的Google Wallet為例,多方利益難以權衡是導致其銷聲匿跡的最終原因。即便是谷歌,權衡關系協(xié)調不好,也絕不可能在電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信用卡公司、銀行、商戶組成的復雜利益鏈條中殺出活路。但在彭博社看來,蘋果卻選擇從一個小角度打破這個尷尬局面——令牌系統(tǒng)。
2.Apple Pay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所謂令牌技術,就是說用戶無需通過輸入銀行卡賬號、信用卡卡號、密碼等重要信息,即可通過NFC技術進行支付。由于它的復雜性高,難以偽造,能有效降低信息被盜取的風險,讓移動支付變得更加安全,因而很多金融機構樂于采用這種技術。
對此,Visa公司技術執(zhí)行副總裁Rajat Taneja就非常認可蘋果的這種做法。“市場醞釀得夠充足了,我們如今需要的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執(zhí)行令牌系統(tǒng)技術的統(tǒng)一標準”,然而Taneja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銀行領域對此的合作幾乎少之又少……所以對于蘋果能否真正推行,我其實還有些擔心”.相比之下,MasterCard公司集團總裁兼高級副總監(jiān)James Anderson信心頗足。他表示,MasterCard與蘋果從2013年就開始合作,他非常欣喜也相信蘋果能在移動支付領域建立統(tǒng)一的行業(yè)標準,尤其是在令牌技術方面,Anderson認為MasterCard已經做好了“第一個嘗試”的準備——因為“用戶已經準備好了”.
從蘋果自身角度來看,Apple Pay其實只是是蘋果簡化并整合產業(yè)傳統(tǒng)的延續(xù)。就像iPhone將破碎的手機生態(tài)捏成團一樣,盡管痛苦——它強迫運營商把手機獨立出來,但卻奏效,而這種強勢的態(tài)度勢必也將在移動支付領域繼續(xù):把各自為營的運營商、信用卡公司、銀行扭在一起,“強迫”其接受一個統(tǒng)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主流接口,最終形成一個前面提到的標準。
與此同時,Rajat Taneja也指出,銀行界普遍將Apple Pay業(yè)務看成是Visa支付的“變種”:它能真正獲取用戶消費業(yè)務的數(shù)據(jù)——這一點谷歌和Softcard因為缺少終端就失敗了,它有主流支付企業(yè)的首肯——Visa、MasterCard和美國運通均伸出橄欖枝,它更有跨國性實體商家的支持——賽百味、麥當勞、星巴克……較之Google Wallet錢包,Apple Pay的出現(xiàn)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占盡優(yōu)勢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勝利,移動支付產業(yè)資深評論員Dieter Bohn說,“聽著簡單,想要水稻渠成,未必那么容易”.